热点聚焦

  • 中医体质学电子版论文集上线,开启定制论文集阅读全新体验
  • 血液病电子版论文集上线,开启定制论文集阅读全新体验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专题约稿函
  • 全新投审稿系统上线
  •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
  • 医学期刊影响力提升论坛圆满举办
  • 期刊中心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高校医学期刊创新融合发展论坛暨 CIC 国信数字出版链《中国高校医学期刊论文统计报告推荐清单(2021 版)》发布会
  • 征稿启事
  • 百年华诞同筑梦,医者担当践初心 | 致敬北中医医务工作者

快捷入口

  • 作者中心 作者中心
  • 专家审稿 专家审稿
  • 编委中心 编委中心
  • 编辑办公 编辑办公

快捷图标

智慧教育
  • 当期目次
  • 过刊浏览
更多
Volume 48 期 6,2025 2025年48卷第6期
  • “中医药防治肺系病证”专题

    在中医领域,研究团队基于“玄府”理论,探索难治性慢性咳嗽的新疗法,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张帅阳, 晏军

    2025, 48(6): 741-745.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5.06.001
    摘要:“玄府”首见于《黄帝内经》,经历代医家完善后形成玄府理论,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疗。玄府理论强调人体内外通道的畅通与脏腑功能的协调统一,本团队认为其与难治性慢性咳嗽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从玄府理论与肺气之特性出发,玄府失司、肺气不宣是难治性慢性咳嗽的关键病机。其中,肺体清虚、玄府不通是发病的基础,外邪内侵、痰湿瘀滞是致病的因素,肺气衰竭、玄府失养是疾病的最终结局。在玄府理论与肺气宣降的指导下确立的祛邪补气开玄、活血理气通玄、滋阴益气复玄三大治法可分别应用于难治性慢性咳嗽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为临床诊治难治性慢性咳嗽提供新思路,以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玄府;肺气;难治性慢性咳嗽;开玄;通玄;复玄   
    148
    |
    1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335497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 “中医药防治肺系病证”专题

    在医学领域,专家从三焦膜性管道论及肺微膜阻滞探讨感染后继发机化性肺炎的病机转化及治疗,为该病治疗提供新方案。

    李燕妮, 张晓梅, 杨天舒, 孙云龙, 李梦乾, 赖宇鑫, 姜良铎

    2025, 48(6): 746-750.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5.06.002
    摘要:感染后继发机化性肺炎指患者在肺部受到感染后,由于炎症反应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结缔组织填充闭塞于肺泡和细支气管的病理状态。本文从三焦膜性管道论及肺微膜阻滞探讨其病机转化及治疗。三焦为内联脏腑、外联肌腠、上下流通的膜性四通管道,其向内沟通联系脏腑微膜。肺微膜分布于肺中,与上焦膜性管道连接,流动气液,敷布精微。外邪经外通膜性管道侵袭三焦膜系,化为伏邪留藏于肺微膜,伏邪化热化湿耗伤肺气致气不流津、气不摄津,津液外渗于肺微膜,水液化湿、化浊、化痰,湿、浊、痰阻滞,气不行血,肺络瘀阻,湿、浊、痰、瘀闭阻肺微膜及肺络,发为感染后继发机化性肺炎,重者可出现肺间质纤维化。治疗原则为透邪外出,调畅肺微膜,扶正补虚,其中调畅肺微膜为重要环节,重在宣畅肺气、化湿祛痰、活血化瘀。  
    关键词:三焦膜性管道论;感染后继发机化性肺炎;伏邪;肺微膜;调畅肺微膜   
    53
    |
    1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335496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 “中医药防治肺系病证”专题

    据最新研究,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以痰热郁肺证和痰浊壅肺证多见,复杂的病性证候可能加剧肺弥散功能障碍。

    马佳怡, 范黎明, 谢政宇, 施侠威, 司天宇, 杨珺超

    2025, 48(6): 751-760.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5.06.003
    摘要:目的探究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2年6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住院的385例ILD患者。采集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史、呼吸频率、住院时长、治疗费用、是否可闻及velcro啰音、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情况),中医四诊信息,临床检查结果(CT影像、D-二聚体、肺功能相关指标)。采用K均值聚类、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ILD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各中医证候与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385例ILD患者中,黏痰(59.74%)、气急(56.10%)为常见症状,腻苔(55.32%)、红舌(52.73%)、滑数脉(25.71%)为常见舌、脉象。聚类分析可将ILD患者分为痰热郁肺(36.62%)、痰浊壅肺(29.35%)、气阴两虚(12.99%)、肺肾气虚(11.95%)及痰瘀阻肺(9.09%)5种证候。与痰瘀阻肺证患者比较,痰热郁肺、痰浊壅肺、气阴两虚、肺肾气虚证患者D-二聚体水平更低(P<0.05)。与肺肾气虚证患者比较,痰热郁肺、痰浊壅肺、气阴两虚、痰瘀阻肺证患者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更高(P<0.05)。在60岁以上的患者中,含有双病性证素的(痰热郁肺证、痰瘀阻肺证、气阴两虚证)患者比含有单病性证素的(痰浊壅肺证与肺肾气虚证)患者更易出现肺弥散功能中重度障碍(P<0.05)。回归分析结果,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是肺肾气虚证的影响因素,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肺肾气虚证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676(95%CI:0.598~0.755),P=0.002;灵敏度为0.431,特异度为0.966,约登指数为0.397,最佳临界值为79.1%。D-二聚体水平是痰瘀阻肺证的影响因素,D-二聚体水平与痰瘀阻肺证的AUC为0.729(95%CI:0.655~0.802,P<0.001);灵敏度为0.914,特异度为0.523,约登指数为0.437,最佳临界值为0.675 mg/L。结论ILD患者中以痰热郁肺证和痰浊壅肺证多见;复杂的病性证候可能加剧肺弥散功能障碍;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可辅助肺肾气虚证的辨证,D-二聚体水平可辅助痰瘀阻肺证的辨证。  
    关键词: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候;横断面研究;相关性;回顾性研究   
    63
    |
    1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335496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 “中医药防治肺系病证”专题

    据最新研究,基于《黄帝内经》六气-标本中气-开阖枢理论,探讨了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辨治方法,为中医药治疗哮喘提供新思路。

    黄娇娇, 宋成昊, 冉秦杰, 孟泳

    2025, 48(6): 761-766.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5.06.004
    摘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呼吸系统疾病,可归属于中医学“哮病”“喘证”等范畴。六气-标本中气-开阖枢理论源自《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学说,六气即太阳寒水、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而标本中气与开阖枢为六气的运行规律。六气为元气升降出入的六种运行状态,故六气实为一气,六气各司其职,则元气方可循环。天人相应,天有六气,人亦有六气,若人体六气失常,则升降出入失衡,进而百病由生。支气管哮喘的基本病机为肺气上逆,而人体六气的任何一气失常均会导致气机升降出入失衡,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肺气上逆。在治法上分别采用开太阳,散寒水;降阳明,润燥金;和少阳,敛相火;开太阴,燥湿土;温少阴,明君火;阖厥阴,畅风木的治法。本文基于六气-标本中气-开阖枢理论探讨支气管哮喘的辨治,以期为中医药辨治支气管哮喘提供思路。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六气;标本中气;开阖枢   
    47
    |
    1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335498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 “中医药防治肺系病证”专题

    最新研究揭示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中西医结合治疗新思路,为临床症状控制提供新方案。

    巩雪, 刘智慧, 刘芳, 白晓红

    2025, 48(6): 767-773.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5.06.005
    摘要: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以慢性刺激性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特殊类型哮喘,是儿童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之一,可归属于中医学“痉咳”“风咳”“顽咳”“哮咳”等范畴。目前西医治疗方案主要聚焦于对症治疗,未能充分应对其复杂的系统性机制,存在临床症状控制不佳、停药后反跳等局限性。本文从“通身气不宣”角度入手,提出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病机演变关键为气机壅涩、痰瘀胶结、络脉痹阻,强调外因引动内因、三焦气机失常为疾病诱发因素。急性期宜疏风宣肺以畅气,进展期宜疏肝清肺以下气,迁延期宜化痰祛瘀以畅络,缓解期宜立足脾肾以固本培元,融外透伏风、内调气机、通络祛瘀为一体,结合“轻宣透邪、润燥和络”思想,旨在为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效验用方。  
    关键词:咳嗽变异性哮喘;痉咳;儿童;通身气不宣;清润   
    43
    |
    1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335498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 理论研究

    《伤寒杂病论》脉学体系研究,揭示了“上关上”脉位置与临床意义,为中医诊脉方式提供新思路。

    宋志博, 贾春华

    2025, 48(6): 774-778.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5.06.006
    摘要:《伤寒杂病论》记载了独特的脉学体系,首创“寸口-趺阳-少阴”三部诊脉法,强调寸口脉的应用,并将脉象划分为阴阳两大类,此独特的脉学体系为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研究《伤寒杂病论》的脉学对理解、继承、发展张仲景医学及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源于年代久远,今人已不知张仲景所言特殊脉象为何,如“上关上”脉。本文依据医籍中条文探寻张仲景所言“上关上”脉的位置及临床意义,应用文献考据的方法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所言“上关上”及相关脉进行考察,依据《黄帝内经》《难经》等唐代以前医籍论证“上关上”脉的位置在关前一分,分析“上关上”脉提出的临床意义,并以“上关上”为线索,猜想可能存在一种将寸、关、尺三部各一分为三的“三部九候”论脉法,此脉法丰富了中医诊脉的方式,但尚待进一步发掘考证。  
    关键词:上关上;关上;三部九候;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   
    47
    |
    2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335506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1
查看更多

增强出版

  • 从玄府失司、肺气不宣论治难治性慢性咳嗽 00:01:13

    从玄府失司、肺气不宣论治难治性慢性咳嗽

    2025-07-08
    播放量: 2
  • 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毒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构建及潜在生物标志物研究 00:02:36

    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毒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构建及潜在生物标志物研究

    2025-06-09
    播放量: 2
  • “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的定位及“人用经验”价值取向的专家共识 00:04:01

    “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的定位及“人用经验”价值取向的专家共识

    2025-04-25
    播放量: 5
  • 芳香中药防治温病的运用规律研究 00:01:23

    芳香中药防治温病的运用规律研究

    2025-04-25
    播放量: 3
SEE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