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 中医体质学电子版论文集上线,开启定制论文集阅读全新体验
  • 血液病电子版论文集上线,开启定制论文集阅读全新体验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专题约稿函
  • 全新投审稿系统上线
  •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
  • 医学期刊影响力提升论坛圆满举办
  • 期刊中心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高校医学期刊创新融合发展论坛暨 CIC 国信数字出版链《中国高校医学期刊论文统计报告推荐清单(2021 版)》发布会
  • 征稿启事
  • 百年华诞同筑梦,医者担当践初心 | 致敬北中医医务工作者

快捷入口

  • 作者中心 作者中心
  • 专家审稿 专家审稿
  • 编委中心 编委中心
  • 编辑办公 编辑办公

快捷图标

智慧教育
  • 当期目次
  • 过刊浏览
更多
Volume 48 期 3,2025 2025年48卷第3期
  • “中医药防治儿科疾病”专题

    在医学领域,专家基于医易同源理论,探讨了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病机和治疗方法,为治疗该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周康宁, 王俊宏

    2025, 48(3): 297-302.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5.03.001
    摘要:古之医家,言医易同源者众多。医易皆关乎阴阳太极变化,易言事物阴阳变化之理,医言人体阴阳盛衰之机。本文基于对医易同源的思考,从医易及坎离视角出发,结合儿童生理特点,着重从心、肾、脾、肝论治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肾水之源,与其最有关者为心,为一体两用,故在肾之用,必推于心;养肾之方,必及于心,此含坎离相交、水火既济之理,此理数一致,实本乎天地生成之序。心居上,肾位下,下以奉上则精气上行,上以润下则神息下纳,肾与心互用,以成其生。基于儿童心常有余、肾常不足、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认为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病机乃肾水不足、中土虚衰致龙火上炎、失于潜藏,又因乙癸同源,水亏火起,致坎离失济。治疗上,应滋水填渊以导龙归海,补火助阳以引火归元,健运中气使水能停蓄,肝肾同治使坎离得济,以复于先天之太一,而还于有生之初。  
    关键词:儿童;周易;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机   
    32
    |
    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858301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9
  • “中医药防治儿科疾病”专题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研究揭示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花代平, 汪瀚, 宣巧玉, 孙兰婷, 忻凌, 殷馨, 杨文明

    2025, 48(3): 303-311.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5.03.002
    摘要:目的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探究儿童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病”,WD)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1月—2023年11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57例儿童WD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入院年龄、发病年龄、病程、临床分型、西医临床症状、家族史)和中医四诊信息(症状、体征),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进行儿童WD中医证候研究。结果757例儿童WD患者中,男483例、女274例;中位入院年龄12.58岁,中位发病年龄8.33岁,中位病程24.37个月;临床分型中,肝型506例,脑型133例,混合型99例,其他型19例;36.46%患儿无临床症状(转氨酶升高或铜生化异常);有明确家族史177例,有疑似家族史10例。中医四诊信息共43个,频率前10位的依次为神疲乏力、小便黄赤、动作迟钝、食欲不振、面色晦暗、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形体消瘦、手足颤动、脘腹胀满。儿童WD病位证素以肝为主,涉及脾、肾;病性证素以湿、热、阴虚多见。依据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5种中医证候,依次为湿热内蕴证(265例、35.01%),肝肾阴虚证(202例、26.68%),肝郁脾虚证(185例、24.44%),气血两虚证(79例、10.44%),脾肾阳虚证(26例、3.43%)。结论儿童WD中医证候以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为主,病位以肝为主,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临床治疗儿童WD宜从肝论治,兼顾脾、肾。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儿童;证候;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20
    |
    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858301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9
  • “中医药防治儿科疾病”专题

    据最新研究,儿童鼻渊核心病机为胆肺热移脑犯鼻,风热郁化浊为诱因,邪气留恋伤阴耗气致病情迁延。临床治疗需根据病程长短、病邪轻重论治,以减少复发、减轻症状。

    潘文青, 袁振华, 王浩林, 邢琼琼, 丁子超, 段伊蔓, 任献青

    2025, 48(3): 312-317.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5.03.003
    摘要:鼻渊是儿童常见的鼻部疾病,其病程缠绵难愈,发病既责之于鼻窍不利,又与胆、肺功能失常密切相关。本文从《黄帝内经》探源溯流,并结合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认为儿童鼻渊的核心病机为胆、肺之热移脑犯鼻,其中,风邪与热邪留滞,郁而化浊是其常见的发病诱因;邪气留恋,伤阴耗气是导致病情迁延不愈的内在因素。在临床治疗上,强调根据鼻渊的病程长短、病邪轻重论治,即外邪未去,宜疏风清热、辛散通窍;内火炽盛,应清金制木、泻火通窍;久病余邪未尽,肝肾阴虚于下,当壮水制火、滋阴润窍;邪热已去,涕漏日久,而致气随津泄,肺脾气虚于上,应培土生金、益气通窍。“胆、肺移热”辨治儿童鼻渊可减少鼻渊复发、减轻症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拓宽思路。  
    关键词:鼻渊;黄帝内经;胆、肺移热;扶正祛邪;通鼻开窍   
    23
    |
    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858298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9
  • “中医药防治儿科疾病”专题

    据最新研究,中医理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为治疗儿童孤独症提供新思路。

    陈姿霖, 王旭, 韩斐

    2025, 48(3): 318-322.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5.03.004
    摘要: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发作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中医古籍中无对孤独症的详细记载。“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出自《素问·天元纪大论篇》,后世医家认为,君火为神明之主,主宰生命活动;相火为佐助之臣,维持脏腑功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为用,共同促进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孤独症的发病与二者失调有关,君相为逆、神机失用为其根本病机,即君火不明、神识不足,相火失位、五脏不守。应遵循消阴翳以明君火、补脾肾以滋相火、调肝肺以和君相为主的治法,使形神与共,君相为顺,神机流转,五脏立守。基于“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理论,从整体观念、形神一体的角度认识和论治孤独症,为中医临床治疗儿童孤独症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君火相火;明君火;滋相火;和君相   
    27
    |
    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858301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9
  • “中医药防治儿科疾病”专题

    据最新研究,专家构建了儿童肺络构效与病变证治理论体系,为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卢志远, 王雨涵, 戴启刚, 林丽丽, 谢彤, 汪受传

    2025, 48(3): 323-329.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5.03.005
    摘要:肺络是从肺经支横别出,行于肺系而布散于表的网络状络脉。肺络病是指肺络因受外邪、内伤导致结构改变或功能障碍的肺系疾病。研究儿童肺络的结构组成、生理功能及儿童肺络病的发病机制与辨证治疗,对于防治儿童肺系疾病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本文以络病理论为基础,借鉴古今医家临证经验及现代研究成果,结合儿童呼吸系统的生理、病理特点,初步归纳儿童肺络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的形态层次,三维空间、网状分布的空间布局,疏薄不密、短窄脆嫩的分布及结构特点。基于儿童肺络结构,分析儿童肺络的生理功能特点,进而从邪与肺络的病机演化关系阐释儿童肺络病的发病机制,提出儿童肺络病“求治于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总结儿童肺络病的常用治法及相关方药。初步构建儿童肺络构效与病变证治理论体系,为儿童络病相关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思路,为儿童络病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儿童;肺络;肺络构效;肺络病   
    19
    |
    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858301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9
  • 理论研究

    在中医领域,专家深入探讨了相火失常所致瘀热的形成及辨治,为瘀热治疗提供新思路。

    李纳川, 吕凯, 刘子旺, 张红晓, 张萌, 丁璐

    2025, 48(3): 330-335.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5.03.006
    摘要:瘀热是多种外感、内伤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病理因素,是疾病进展阶段的主要病机,火热毒邪为其主要病因。气化理论及整体观是中医学的根基,认为自然界万物生化取决于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六气中“火”有君火、相火之别,生理相火是生命的原动力,病理相火则暴悍酷烈,易与有形之血相抟,与瘀热形成过程一致。因此,本文重点探讨相火失常所致瘀热的形成及辨治。从相火气化相同、经脉形质相系、相火升降相因的角度,阐释“包络-三焦-胆”为何称“轴”。提出“包络-三焦-胆”相火轴转枢不利,相火升降滞塞,为瘀热形成的关键;肝肾精血亏耗,相火不藏为其病理基础。结合《黄帝内经》中“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的气味治则,通过折偏胜相火,凉营以化瘀;调升降之逆,透热以行瘀;复失位之火,养血以逐瘀等法,使相火周流、瘀血消散,进而瘀热自除。  
    关键词:瘀热;相火;包络;三焦;胆   
    19
    |
    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858319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9
查看更多

增强出版

  • “三期三法”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学术内涵 00:01:38

    “三期三法”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学术内涵

    2025-03-28
    播放量: 0
  • 《黄帝内经》卫气理论还原与解析 00:02:50

    《黄帝内经》卫气理论还原与解析

    2025-02-26
    播放量: 4
  • 从肝与命门藏象剖析古代医家的方位理论 00:03:44

    从肝与命门藏象剖析古代医家的方位理论

    2025-02-26
    播放量: 4
  • 中医药精准诊疗新范式的发展构想 00:01:51

    中医药精准诊疗新范式的发展构想

    2025-01-20
    播放量: 8
SEE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