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3 10

      “中医药防治肺结节”专题

    • 李梦乾,姜良铎,张晓梅,李宝重,赖宇鑫,许秋雯,金颖
      2023, 46(10): 1333-1337.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0.001
      摘要:肺结节是肺部影像学的表现,患者缺少典型的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咳痰、气喘等,在评价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疗效时,无法使用以症状为主的中医证候评分评价体系,因此建立肺结节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遵循国内外权威肺结节诊疗指南,在开展的大量临床研究实践基础上,总结提出了肺结节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本评价方法以总有效率为主要疗效指标,即综合考虑肺结节横截面积变化率和(或)直径变化、恶性征象变化,将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稳定、进展5个等级,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次要疗效指标包括平均直径变化、平均横截面积变化、危险度转化率、Mayo模型计算的恶性概率变化;以3、6个月为评价周期。建立以结节直径或横截面积变化为主的多维度疗效评价体系,有利于为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的临床研究提供规范化、系统化及高循证级别的证据。  
      关键词:肺结节;疗效评价;直径;横截面积;危险度;Mayo模型;恶性征象   
      87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17833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6
    • 赵青,王文洁,王蕾
      2023, 46(10): 1338-1344.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0.002
      摘要:临床报道中医药成功治疗了多例肺结节患者,但由于这些缩小或消失的肺结节缺少病理资料,关于中医药治疗有效的到底是炎性结节还是早癌结节一直存在争论。目前,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的疗效多采用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得到的影像直径、CT衰减值、肿瘤模型积分等方法评价,不能全面反映肺结节进展情况。放射组学技术的发展为肺磨玻璃结节的定性诊断提供更全面的数据信息,其中,通过观察直方图的图形(层数及是否形成波形)、熵值、体积、质量及偏度的变化,既有助于判定肺磨玻璃结节良恶性,又可用于反映其进展情况,具有动态、直观和无创的优势,希望为客观评估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疗效提供新方法。  
      关键词:肺结节;磨玻璃结节;放射组学;直方图;疗效评估   
      17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17836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6
    • 杨天舒,张永生,柴欣楼,姜良铎
      2023, 46(10): 1345-1349.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0.003
      摘要:临床发现,肺结节患者常并发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等肺外结节,此类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及睡眠障碍。本文基于“形神一体观”探讨焦虑、抑郁等五志失调影响气机运行及脏腑功能与肺结节并发肺外结节的关系。五脏藏五神、化五志,五志失调导致人体气机逆乱,湿、痰、瘀聚集而化生结节;五志失调日久损伤脏腑气血、耗伤五脏真元,湿、痰、瘀结聚久而化毒成癌。肺结节并发肺外结节是五志失调及机体内环境失调在人体局部的反映,为形神共病,亦是湿、痰、瘀聚集的靶点。治疗应形神同调、气血同治,以补虚散结、解毒抑癌为主;配合精神疏导、调畅情志,以达到形神安和,则疾病可愈。  
      关键词:形神一体观;肺结节;五志失调;焦虑;抑郁;形神同调   
      45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17834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6

      理论研究

    • 何伟
      2023, 46(10): 1350-1356.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0.004
      摘要:“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是肺藏象学说的重要命题,高度概括了肺、大肠、皮肤之间生理病理内外呼应的关系,并以“肺病治肠”“肠病治肺”“皮病治肺”“皮病治肠”等同调互治辨治形式,广泛应用于多种肺、大肠及皮肤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本文从系统思维、主客一体、逻辑推理等视角,分别阐释“肺合大肠”“肺合皮毛”“大肠者,皮其应”等脏腑形体应合的理论内涵,明确了“肺-肠-皮肤”相互应合的逻辑关系,而基于“肺-肠”轴、“肺-皮肤”轴、“肠-皮肤”轴等双向互作网络探讨其生物学机制,对于丰富及拓展中医“皮”概念的内涵及外延、构建“态靶结合”的“肺-肠-皮肤”病证治疗新模式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肺-肠”轴;“肺-皮肤”轴;“肠-皮肤”轴   
      53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17835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6
    • 贾志新,梁葆朱,李东明,赵乐
      2023, 46(10): 1357-1360.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0.005
      摘要:通过对《温热论》原文“湿遏热伏”相关内容的学习,发现文献中多以香燥、咸寒、苦寒等药物进行治疗,与原文所言“泄湿透热”“防其就干”的本意不符。本文从湿遏热伏的临床表现,以及“泄”“泄湿”“泄湿透热”的释义出发,结合各家观点,对湿遏热伏的证治内容进行分析。湿遏热伏证的临床表现除白苔绛底外,还可出现恶寒、发热、脘闷、神昏、舌干、苔厚黄、苔腻、脉滑等卫、气、营分的证候表现;其病位广泛,以肺、脾、胃为多;治以辛苦甘淡之品泄湿透热,其中辛苦开泄湿热是目的,甘淡渗利是治疗手段之一,临证宜慎用香燥、咸寒、苦寒之品,避免误解误用。  
      关键词:泄湿透热;湿遏热伏;证治研究;辛开苦降   
      22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17832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6
    • 程引,高文波,李培,马玉杰,王昱涵,张治国
      2023, 46(10): 1361-1366.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0.006
      摘要:中风病的内涵与范畴从古至今发生了较大变化,张仲景所立“中风方”在历史发展中也经历了被肯定、被否定、再被肯定的过程,在当代重视经典方剂的学术思潮下,厘清经方方义内涵与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探讨《金匮要略》“中风三方”(侯氏黑散、风引汤及《古今录验》续命汤)的条文原义与方证内涵,列举其对于古代中风病治疗法则的历史贡献及在现代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并发现两者的共同特点。对“中风三方”进行新的分析与总结,有助于为进一步的临床实践奠定基础,并拓展中风病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中风病;金匮要略;侯氏黑散;风引汤;《古今录验》续命汤   
      32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17934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6
    • 李彤彤,马玮玮,熊勇,周广文,文峰
      2023, 46(10): 1367-1373.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0.007
      摘要: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女性在绝经期后发生的骨代谢疾病,中医学将其归属为“骨痿”“骨蚀”等范畴。近年来,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肠道菌群关联的研究逐渐深入。本文以中医学五行生克思想为基础,引用李东垣《脾胃论》中的“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观点,提出“土克水”致痿的理论。基于该理论基础,本文探讨脾虚、肾虚、痰浊三者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病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阐释肠道菌群在其中的媒介角色。由此提出“脾土-肠道菌群-肾水-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完整治疗链,为临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土克水;肠道菌群;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脾胃论   
      22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17938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6

      实验研究

    • 张亚雯,王晓平,李伟利,王若冲,凌观静,姜金池,曹静,于藜爽,崔鑫钰,王勇
      2023, 46(10): 1374-1381.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0.008
      摘要:目的通过观测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doxorubicin-induced cardiactoxicity,DIC)小鼠模型的宏观体征和微观指标,建立稳定的DIC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探讨DIC小鼠模型中医证候变化规律。方法将20只SPF级C57 BL/6野生型小鼠随意分为模型组和正常组,每组10只,模型组小鼠行尾静脉注射阿霉素5 mg/kg,正常组小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次/周,共注射4周。每次尾静脉注射第2天,观察小鼠一般状况,统计小鼠舌色三原色(RGB)比值、负重力竭游泳时间。采用超声心动检测及病理苏木精-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TUNEL染色进行模型评价。生化法检测小鼠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二醛(MDA)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及小鼠组织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结果造模第1周,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精神萎靡,活动喘息加重、活动减少、体质量下降(P<0.05)、力竭游泳时间缩短(P<0.05);第2周起,小鼠舌质暗红出现瘀斑,舌质r值降低(P<0.01),g、b值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LDH 、CK-MB和MDA含量增加(P<0.01),SOD、NO及ATP含量降低(P<0.01)。结论DIC小鼠模型,宏观体征、证候随时间延长和疾病进展,综合微观血生化及宏观指征结果,DIC小鼠模型1周出现气虚证,2~4周逐渐演变为气虚血瘀证。  
      关键词: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中医证候;气虚血瘀;肿瘤心脏病;小鼠   
      33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17954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6
    • 沈鑫明,张杨,薛瑞,罗亚,李硕,李劲草,苏瑞斌,张有志
      2023, 46(10): 1382-1390.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0.009
      摘要:目的探讨药食同源中药复方桑菊解郁方的抗抑郁作用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行为绝望模型实验。通过悬尾、强迫游泳和自发活动复制模型。将小鼠分为对照组,度洛西汀组(悬尾实验10 mg/kg,强迫游泳及自发活动实验各20 mg/kg),桑菊解郁方低、中、高剂量组(267.4、534.8、1 069.5 mg/kg),评价桑菊解郁方单次灌胃给药的抗抑郁作用。(2)嗅球切除模型实验。将小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度洛西汀组(10 mg/kg),桑菊解郁方中、高剂量组(534.8、1 069.5 mg/kg),灌胃给药15 d,采用毛发评估实验、自发活动实验和悬尾实验评价桑菊解郁方的抗抑郁作用,并采用ELISA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海马胱天蛋白酶3(CASP3)和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在行为绝望模型实验中,单次灌胃高剂量桑菊解郁方及度洛西汀可缩短小鼠悬尾不动时间(P<0.05),单次灌胃各剂量桑菊解郁方及度洛西汀可缩短小鼠游泳不动时间(P<0.05),且在有效剂量范围内对中枢神经系统无兴奋和抑制作用。(2)在小鼠嗅球切除模型实验中,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自发活动增多、悬尾不动时间增长、毛发评分下降(均P<0.05);小鼠海马组织中MDA含量增加,SOD含量下降(均P<0.05);CASP3蛋白表达增加,PSD-95蛋白表达减少(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桑菊解郁方组和度洛西汀组上述改变均被逆转(均P<0.05)。结论桑菊解郁方具有抗抑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抗海马细胞凋亡和增强突触可塑性有关。  
      关键词:桑菊解郁方;药食同源;抗抑郁;行为绝望模型;嗅球切除模型;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小鼠   
      27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17982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6
    • 常红波,王振涛,吴鸿,张会超,强祎彤
      2023, 46(10): 1391-1399.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0.010
      摘要:目的探讨抗纤益心方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小鼠心肌细胞线粒体动力学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40只cTnTR141W转基因DCM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抗纤益心方低剂量组(2.7 g/kg)、抗纤益心方高剂量组(5.4 g/kg)、卡托普利组(10.1 mg/kg),每组10只。另设10只C57BL/6J小鼠为正常组,各组小鼠分别灌胃8周。小动物超声仪检测小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射血分数(EF)、缩短率(FS),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形态,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荧光探针检测心肌组织活性氧(ROS)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心肌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视神经萎缩因子1(OPA1)、发动蛋白相关蛋白1(DRP1)、线粒体分裂蛋白1(FIS1),以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LVESD和LVEDD升高、FS和EF降低(均P<0.05),心肌损伤明显,线粒体排列紊乱、肿胀伴空泡样变化,细胞凋亡增多,ROS含量增加,线粒体融合蛋白MFN2、OPA1及抗凋亡因子Bcl-2表达降低,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FIS1及凋亡因子Bax、Caspase-3表达增加(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抗纤益心方低、高剂量组LVESD和LVEDD降低、FS和EF增加(均P<0.05),心肌损伤减轻,线粒体排列紊乱与肿胀减轻,细胞凋亡减少,ROS含量降低,Bcl-2、MFN2、OPA1蛋白表达增加,Bax、Caspase-3、DRP1、FIS1蛋白表达降低(均P<0.05)。结论抗纤益心方能够抑制DCM小鼠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脏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线粒体动力学平衡相关。  
      关键词:抗纤益心方;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细胞;凋亡;线粒体动力学;小鼠   
      27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17984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6
    • 吴涛,曲一玮,徐圣洁,李晓,王咏,马度芳
      2023, 46(10): 1400-1410.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0.011
      摘要:目的探索黄芪建中汤含药血清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3T3-L1脂肪细胞脂解及棕色化模型的抑制作用及与脑和肌肉芳烃受体核转录因子样蛋白-1(BMAL1)调控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环磷酸腺苷反应成分结合蛋白(CREB)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制备空白及黄芪建中汤含药血清。体外培养3T3-L1脂肪细胞,诱导其分化成熟后分为对照组、空白组、2.5%含药血清组、5%含药血清组、10%含药血清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加入10 mmol/L ISO以构建脂肪细胞过度脂解及棕色化模型。采用油红O染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脂肪细胞内脂滴阳性面积比及其水解后产物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脂肪细胞脂解及棕色化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以筛选出最优体积分数的含药血清进行下一步慢病毒转染实验。取分化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分别加入BMAL1小干扰RNA、空载体小干扰RNA,构建沉默BMAL1的3T3-L1脂肪细胞。将细胞分为空载体组、含药血清空载体组、BMAL1沉默组和含药血清BMAL1沉默组。各组加入ISO孵育后,油红O染色法检测各组脂肪细胞内脂滴阳性面积比;ELISA法检测各组脂肪细胞内甘油三酯(TG)、cAMP及培养基中游离脂肪酸(FFA)的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KA、CREB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PCR法检测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线粒体解偶联蛋白1(UCP1)和T-box转录因子1(TBX1)的mRNA表达。结果与2.5%及5%含药血清组比较,10%含药血清组细胞内cAMP含量及培养基中FFA含量降低(均P<0.05)、TG含量升高(P<0.05)、PKA蛋白表达降低(P<0.05)、HSL及ATGL mRNA表达降低(均P<0.05)。慢病毒转染3T3-L1脂肪细胞后,与空载体组比较,BMAL1沉默组中BMAL1蛋白表达降低(P<0.05),表明BMAL1沉默的脂肪细胞成功构建。与空载体组比较,BMAL1沉默组细胞内脂滴阳性面积比及TG含量降低(均P<0.05),培养基中FFA含量、细胞内cAMP含量和PKA、CREB蛋白表达升高(均P<0.05),HSL、ATGL、UCP1和TBX1 mRNA表达量升高(均P<0.05)。与BMAL1沉默组比较,含药血清BMAL1沉默组细胞内脂滴阳性面积比及TG含量升高(均P<0.05),培养基中FFA含量、细胞内cAMP含量、PKA和CREB蛋白表达降低(均P<0.05),HSL、ATGL、UCP1及TBX1的mRNA表达降低(均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含药血清可以抑制ISO诱导的3T3-L1脂肪细胞脂解及棕色化,其机制可能通过介导BMAL1调控cAMP/PKA/CREB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恶病质;脂肪消耗;脑和肌肉芳烃受体核转录因子样蛋白-1;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环磷酸腺苷反应成分结合蛋白信号通路;大鼠   
      24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18029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6

      中医体质

    • 张安琪,王琦,万瑾毅,姚海强
      2023, 46(10): 1411-1416.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0.012
      摘要:痰湿体质是肥胖、高脂血症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共同土壤。多数医家将机体的代谢功能归于脾脏,然而,其与小肠的关系也同样密切。“小肠泌别清浊”是对小肠吸收、消化和排泄功能的总结。本团队提出小肠功能失调是痰湿体质者发生脂代谢紊乱的重要病理因素,但其微观机制尚不清楚。“小肠泌别清浊”与胆固醇转运蛋白尼曼-匹克C1型类蛋白1 (NPC1L1)调控脂质吸收、转运有相似的学术内涵,本文拟从NPC1L1的角度为“小肠泌别清浊”理论作出新的解读,也可证实“小肠泌别清浊”与代谢紊乱的关系。益气健运汤对于痰湿体质代谢紊乱疗效确切,方中药物均具有调节NPC1L1表达的生物学效应。从NPC1L1调控脂质吸收的角度为基于“小肠泌别清浊”的中医治法提供了新的作用靶点,丰富了益气健运汤药效机制的现代科学内涵,也为痰湿体质的调体和代谢性疾病的诊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思路。  
      关键词:痰湿体质;小肠泌别清浊;尼曼-匹克C1型类蛋白1;代谢紊乱;益气健运汤   
      18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18050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6
    • 段斐洋,倪诚
      2023, 46(10): 1417-1421.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0.013
      摘要:方人辨识具有体质特征与用方指征双重内涵,旨在建立“因方名人”“因人施方”的内在联系,创立“方人一体”的诊疗模式。本文首先阐述“辨体用方”是方人辨识的理论基础,指出“因人施方”应以针对性、长效性、稳定性、安全性为原则。进而从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适应能力4个方面分析方人辨识的构建方法,并依据无病、病前、病中、病后4种不同的健康状态,探讨方人辨识的应用要略。方人辨识法具有易于理解体质特征、易于掌握辨体要点、易于应用调体方药的“三易”特点。构建方人辨识法对于整合体质学与方剂学优势、丰富中医多元化的诊疗模式、实施中医调体治未病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辨体用方;方体相关;方人辨识;方人一体   
      10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18102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6

      临床研究

    • 唐启盛,孙文军,张毅杰,马良,王娣,郑军然,蔡广超,许红梅,薛云,王志强,王学好,闫爱国,黄世敬,张滨斌
      2023, 46(10): 1422-1430.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0.014
      摘要:目的采取大样本、多中心的横断面研究方法,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2020年5月—2021年4月,在北京市12个分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市朝阳区第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市大兴区心康医院、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区精神卫生保健所、清华大学垂杨柳医院、北京市延庆区精神病医院、北京市平谷区精神病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招募精神分裂症患者。共纳入精神分裂症患者4 734例,男性2 529例,女性2 205例,平均年龄50.81岁。通过中医证候学量表、阳性和阴性精神症状评定量表、四诊资料,评价患者精神状态并记录症状,填写《精神分裂症中医证候观察表》。构建症状关系网络图,从中提取证候靶位及证候要素。然后将证候靶位和证候要素应证组合,形成基础证。分别通过关联规则、贝叶斯网络、聚类分析对基础证进行证候提取,最后汇总3种方法得出的证候类型,结合中医理论和专家组意见,同类合并,提取共同的证候。结果运用关联规则构建了162项症状之间的关系网络图,提取了16个基础证。关联规则提取了痰火扰神、心肝火旺、气滞血瘀、阴虚火旺、肾虚肝郁、痰蒙神窍、脾肾阳虚、心脾两虚、痰气郁结9个证候,聚类分析提取了心肝火旺、痰火伤阴、气滞血瘀、阴亏血少、脾肾阳虚、痰湿内阻、心脾两虚、肾气亏虚、胆气亏虚9个证候,贝叶斯网络提取了痰火扰神、心肝火旺、阴虚火旺、气滞血瘀、瘀热互结、肾虚肝郁、痰蒙神窍、脾肾两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和肝肾亏虚11个证候。经过汇总,提取了3种方法重合的痰火扰神、心肝火旺、气滞血瘀、阴虚火旺、痰蒙神窍、心脾两虚、脾肾阳虚和肾虚肝郁8个证候类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包括阴性症状(2 893例,占61.11%)和阳性症状(1 841例,占38.89%),前者属中医学“癫证”范畴,证候为脾肾阳虚(22.94%)、痰蒙神窍(17.79%)、心脾两虚(13.98%)、肾虚肝郁(6.40%);后者属中医学“狂证”范畴,证候为痰火扰神(12.63%)、气滞血瘀(11.03%)、阴虚火旺(10.25%)、心肝火旺(4.99%)。结论本研究探索了精神分裂症的中医证候规律,总结了常见的8个证候类型,为中医药论治精神分裂症提供了辨证基础。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证候;关联规则;贝叶斯网络;聚类分析   
      36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18136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6
    • 宋梦歌,姜泉,焦娟,王北,顾文,程永静,王钱,陶庆文,金笛儿,刘小平,郑新春,刘佳,黄清春,赵越,林昌松
      2023, 46(10): 1431-1442.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0.015
      摘要:目的评价罗浮山风湿膏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腕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区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方法,收集8家医院RA合并腕关节腱鞘炎和(或)滑膜炎患者180例,按照1∶1比例区组随机法分为罗浮山组90例、对照组90例。两组均给予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DMARDs)等基础治疗,罗浮山组予罗浮山风湿膏药,对照组予罗浮山风湿膏药模拟剂,核心试验疗程4周,继而于其中3家医院进行扩展试验(受试者自愿选择继续接受罗浮山风湿膏药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8周后进行评价,腕关节局部症状评价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腕关节肿胀程度、晨僵持续时间,双腕关节半定量超声评价包括腱鞘炎、滑膜炎、滑膜增生,疾病整体评价包括28处关节活动度评估(DAS28)-C反应蛋白(CRP)评分、健康评定问卷残疾指数(HAQ-DI)、中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报告的疾病活动度指数(CPRI-RA)、炎性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记录试验期间皮肤刺激性评价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有效性评价采用符合方案数据集(PPS)、安全性指标以安全性分析数据集(SS)进行分析。结果在DMARDs等常规用药基础上联合罗浮山风湿膏药治疗4周可改善RA患者VAS评分(P<0.05)、肿胀程度(P<0.05)、晨僵持续时间(P<0.05),超声下腕关节腱鞘炎(P<0.05)、滑膜炎(P<0.05),DAS28-CRP(P<0.05)、HAQ-DI(P<0.05)及CPRI-RA(P<0.05),但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罗浮山组降低V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改善超声下腕关节滑膜增生(P<0.05)及ESR水平(P<0.05),但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肤刺激性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浮山风湿膏药治疗RA腕关节炎,止痛效果确切,对超声影像学评价、关节肿胀程度及ESR的改善有优效趋势,安全性高,具有临床长期使用价值。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腱鞘炎;滑膜炎;随机对照试验;罗浮山风湿膏药   
      9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18141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6
    • 黄念文,毕焕洲,王彬,王继升,冯隽龙,孙龙吉,李海松
      2023, 46(10): 1443-1448.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0.016
      摘要:早泄是以性交之始即行排精,甚至性交前即泄精,不能进行正常性生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心神不宁是早泄的基本病机,宁心安神法是本病的重要治法,临床上运用宁心安神类中药治疗早泄,效果得到认可,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结合中医理论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代谢紊乱与中医心神不宁证的关系密切。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在早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参与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的合成,肠道菌群紊乱很可能是早泄发病的一个促进因素。宁心安神类中药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间接或直接影响大脑5-羟色胺水平,这是宁心安神法治疗早泄的可能机制之一。本文从肠道菌群角度出发,探讨宁心安神法治疗早泄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早泄提供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肠道菌群;5-羟色胺;早泄;宁心安神;作用机制   
      29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18168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6
    • 廉坤,罗鹏,叶嘉豪,宁博,胡志希
      2023, 46(10): 1449-1453.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0.017
      摘要:抑郁症是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一类心身疾病,西医学对其病因和病理机制尚无定论,提出了神经递质、肠道菌群、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等假说;临床治疗以应用各类抗抑郁药为主。本文从气络理论出发,分析抑郁症中医病机治法,认为本病的病机是脑络失养、络气虚滞,肝络郁滞、气络不和;治疗原则为络虚通补、扶正补气而滋养脑络,以辛泄络、疏肝解郁而畅达络气,调神祛邪、脏腑同治而和谐气络。进一步完善抑郁症的病机和治法,更好地解释和指导抑郁症的临床辨证与治疗。  
      关键词:气络理论;抑郁症;肝络郁滞;脑络失养   
      13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18191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6

      血液与肿瘤

    • 杨文华
      2023, 46(10): 1454-1460.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0.018
      摘要:通过中外相关文献研究与分析,本文全面评述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特色与优势。采用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PubMed数据库检索201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发表的中外文献,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效应机制与白血病细胞趋化、黏附、迁移、降解、基质异地生存等多个环节有关,对细胞、基因、蛋白质组学等多方位进行分析后,证实了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的效应机制及多作用靶点。在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的整体方案中,急性白血病单元疗法仍是目前治疗的规范方案。中医药在化疗期、骨髓抑制期、骨髓缓解期、不化疗(单纯中药治疗)期的不同治疗单元均有独特优势。在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方面,中医药可以提高患者的骨髓缓解率,在防治轮换方案或加大抗癌药物用量导致的相关并发症方面疗效明显。因此,中医药治疗白血病可以起到增效减毒、保护脏器、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作用,已成为当今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中医药;特色与优势   
      12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18244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6
    • 周郁鸿
      2023, 46(10): 1461-1466.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0.019
      摘要: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衰竭性疾病,以骨髓造血干细胞减少和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的“血证”“虚劳”“髓枯”“血虚”等范畴。近年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但现有西医治疗手段有限,且存在长期疗效欠佳、不良反应大等局限性,而中医药在该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发展70余年。经过众多医家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以补肾为核心,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泻火调肝、祛痰为辅的基本治则。本文围绕再生障碍性贫血理论溯源、中医证候类型演变、治法研究、中医药实验进展进行论述,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展望,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关键词: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药;研究进展   
      19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18287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6
    • 张禹成,闫理想,陈猛,饶琴,周欣丽,赵镈凡,史哲新
      2023, 46(10): 1467-1472.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0.020
      摘要:骨髓微环境与人体造血功能调控密切相关。研究发现,白血病干细胞对骨髓微环境的损伤、破坏和羁留与白血病的发病、耐药及微小残留等病理过程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探讨中医学“浊邪害清”理论,结合现代研究拓展“浊”“清”之内涵,认为白血病由正虚髓弱、浊侵清髓所致,并由此进一步形成髓邪外发、清髓留浊的病机,从“浊邪害清”思路逆向确立以扶正解毒还清为主旨的白血病中医辨治原则,在扶正培本治疗基础上序贯解毒、清髓、和解的诊疗思路,以期清除在髓之邪。中医药在白血病全流程治疗中均每见良效,但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仍需更多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以确立并扩大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白血病;浊邪害清;骨髓微环境;浊邪   
      23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18295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6

      针灸推拿

    • 谢继鼎,田思玮,郑鑫,赵新宇,王颖,宋军,代金刚
      2023, 46(10): 1473-1480.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0.021
      摘要:目的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基于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探究八段锦对健康人体质量指数(BMI)、腹部和常用减肥穴位温度的影响。方法招募北京市120名健康人作为受试者,1∶1∶1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试验过程中脱落13人,共计107人完成试验。试验组(n=36)进行八段锦干预,对照组(n=35)进行广播体操干预,空白组(n=36)不进行运动干预,干预时间为12周。入组前和干预12周后,使用专业体脂秤测量BMI,红外热成像仪检测腹部和双侧天枢、双侧足三里、中脘、关元的温度,比较3组干预前后的变化,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干预后组间比较,3组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腹部、双侧天枢、中脘的温度高于其他2组(P<0.05,P<0.01)。干预前后组内比较,试验组的BMI降低(P<0.01),腹部、双侧天枢、中脘温度升高(P<0.01)。中介效应检验显示,在八段锦对腹部温度的提升作用中,中脘和左侧天枢存在明显中介效应。结论八段锦可以降低BMI、减少肥胖风险,同时可以提高腹部温度、促进代谢,其机制可能与激活天枢和中脘,从而调控内脏功能有关。  
      关键词:八段锦;体质量指数;红外热成像;腧穴   
      14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18320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