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3 46 3

      “腧穴配伍规律”专题

    • 刘存志
      2023, 46(3): 297-300.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3.001
      摘要:腧穴配伍是针灸治疗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临床疗效有着直接影响。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并通过临床研究验证,认为针灸临床应重视经络辨证和循经配穴。外经病和脏腑病腧穴配伍特点不同,病位表浅与经脉循行部位有关的外经病,应注重经脉循行分布特点,局部结合远端循经以局远端配穴为主;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要病机的脏腑病,应注重脏腑气血在体表的输注部位,以特定穴配穴为主。结合针灸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辨证和腧穴配伍方法,有利于构筑契合针灸临床实际的辨证论治体系,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关键词:腧穴配伍;经络辨证;循经取穴;外经病;脏腑病   
      522
      |
      5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7070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7
    • 陈少宗,方剑乔,景向红
      2023, 46(3): 301-305.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3.002
      摘要: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穴位刺激方式有多种,涉及58个穴位,但取用的主要穴位具有一定的共性,最常用的10个穴位主要分布在与结肠密切关联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穴位-靶器官之间的节段性联系决定了穴位作用的特异性。组方的穴位数量有一个极限,并非取穴越多量效关系越好。针灸治疗IBS的疗效并没有随着取穴数量的增加而呈现出明显的提升,取穴超过6个的组方在疗效上没有呈现出明显的优势,所以取用的主要穴位数量可以控制在4~6个。天枢与足三里等配伍使用可能是通过各自不同的作用靶点产生了某些互补作用,而不是共同作用靶点效应的强化或叠加。  
      关键词:穴位;取穴规律;配伍规律;肠易激综合征;量效关系;现代针灸学   
      438
      |
      3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7073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7
    • 刘兵,刘存志
      2023, 46(3): 306-309.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3.003
      摘要:本文通过对脏腑病、经络病、相类病症腧穴配伍及特殊腧穴配伍与人体身形部位关系的总结,发现不同类别病症的腧穴配伍呈现一定的身形分布规律;特殊腧穴配伍,其彼此之间也显示出身形部位的一致或对应关系。身形理论研究为针灸临床选穴、配穴及探寻更多“有效刺激”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并可充实、完善既有的针灸理论体系。  
      关键词:身形;腧穴配伍;配穴;针刺效应;针灸理论   
      353
      |
      62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7071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7

      标准与规范

    • 周新尧,姜泉,唐晓颇,张华东,刘维,刘英,朱跃兰,苏晓,陶庆文,刘健,纪伟,高明利
      2023, 46(3): 310-314.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3.004
      摘要:干燥综合征是临床以口、眼干燥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药治疗优势明显,临床应用广泛,但仍缺乏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规范中医证候诊疗共识,限制了临床疗效和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此,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组织全国48家医院的50余名专家形成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共识,临床分为阴虚津亏证、气阴两虚证、阴虚内热(含阴虚热毒)证、燥瘀互结证和燥湿互结证共5个中医证候类型,并对治则和方剂同时进行共识。这一全国性共识的形成和推广,在干燥综合征中医诊疗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燥痹;中医证候;专家共识   
      368
      |
      23
      |
      4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7087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7

      理论研究

    • 丁霞,李园,沈洪
      2023, 46(3): 315-320.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3.005
      摘要:精准医学是依据患者内在生物学信息、临床症状和体征,对患者实施“量身定制”的健康医疗和临床决策,在胃癌的生物学标志物分析、鉴定和靶向治疗,以及外科手术的微创化和精准化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医学是以高度“个体化医疗”为特点的医学,关注体质、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对个体的影响。慢性胃炎“炎癌转化”是横跨消化和肿瘤两个学科,涉及多病理阶段、动态演变的复杂过程。中医学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尤其注重对慢性胃炎“炎癌转化”形成全过程、全因素、全图景的精准防治策略,旨在针对不同病理阶段、不同证候特点、不同人群特征进行分阶段的精准管理,在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每一个病理阶段形成主动干预的“理、法、方、药”,从而截断其向下一阶段的进展路径,实现降低胃癌发病率的目标。从精准医学视角,探讨中医药对于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精准认识、精准预防、精准辨证、精准施治的全过程管理优势,以期为延缓、阻断乃至逆转慢性胃炎“炎癌转化”进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精准医学;慢性胃炎;胃癌;炎癌转化;中医药   
      1153
      |
      64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7072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7
    • 李杰,许博文,朱广辉,张英,林洪生
      2023, 46(3): 321-325.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3.006
      摘要:“扶正培本”是中医药防治肿瘤的基本法则,历经近60年发展,逐步形成“扶正培本-扶正解毒-固本清源”的学术传承脉络。基于对肿瘤全周期核心病机演变规律探索,本团队提出“五期演变”,并凝练“扶正五法”,凸显中医药在分阶段序贯辨治中的防治优势,分为扶正解郁、扶正举陷、扶正解毒、扶正化毒与扶正活血祛毒。重视癌前负性情绪,关注易感体质,以扶正解郁防治肿瘤发生;优化术后气陷病机,分立三源(宗气、中气及肾气)辨治,以扶正举陷促进术后康复;细化不良反应防治策略,关注药毒阴阳属性,以扶正解毒改善不良反应;锚定余毒未尽,预先化解癌毒,以扶正化毒防治术后复发转移;明确扶正活血祛毒在晚期肿瘤中的临床价值,冀以提高远期生存。“扶正五法”是对“扶正培本”治法的传承与创新,契合当前中医药对肿瘤的认识规律,冀以指导与优化临床辨治,提高中医药防治水准,完善中医肿瘤辨治体系。  
      关键词:扶正五法;扶正培本;五期演变;中医药;肿瘤   
      87
      |
      21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7083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7
    • 张传龙,李奕,姜晓晨,庞博,花宝金
      2023, 46(3): 326-330.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3.007
      摘要:胰腺疾病多责于脾,中医从脾论治胰腺癌可有效延缓其演变进程,但缺少理论支持,值得进一步探讨。基于对“脾为之卫”内涵的阐发,认为“脾为之卫”是机体护卫功能的高度概括,其正常功能的发挥依赖于“脾主运化”。胰腺癌患者分泌功能异常,胆汁、胰液排出受阻而造成“脾失运化”,导致“脾为之卫”向“脾失之卫”的病理转变,或为胰腺癌演进的核心环节。“脾伤卫弱→脾损卫伐→脾衰卫溃”这一病理演变进程与现代研究中胰腺癌的演变进程高度契合,合理解释了治脾以延缓胰腺癌演进效果显著的机理所在,维护和恢复“脾为之卫”的功能,以重塑胰腺癌肿瘤微环境,是延缓胰腺癌演进的关键。结合现代研究,总结出清脾以复卫气、健脾以行卫气、补脾以生卫气三大治脾调卫策略,以期为临床辨治胰腺癌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胰腺癌;脾为之卫;运化;分泌功能;治脾;卫气   
      75
      |
      1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7083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7
    • 马希骏,杜沁圆,张义敏,张思超,张露,孙美灵
      2023, 46(3): 331-335.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3.008
      摘要:吴又可《温疫论》论治疫病,提出杂气为致病因素,强调人体正气的重要性,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疫病治疗中注重扶正,因人而异,妇孺老少,体质强弱,补法各异;因证而补,正邪交争,则攻补兼施、补泻有度,虚实夹杂,则补泻间用。提出补法禁忌,如忌投人参、白术等补益之品;重视疫病后期调补,静养胃气,强调饮食,应用下法后应顾护津液,养阴扶正。吴又可的思想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温疫论;疫病;攻补兼施;养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52
      |
      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7084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7
    • 黄文博,田思雨,陈云凤,林冰,付西,祝捷,由凤鸣
      2023, 46(3): 336-339.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3.009
      摘要:本文结合中医系统论中的功能性原理重构“金郁泄之”理论,并以此探讨肺结节的病机及治法。“金郁”是对表征五行属金之脏腑结构及其功能在空间上运行偏差、失衡、阻滞状态的高度概括,而“泄之”是通过宣通、疏导、透达、升散等方法使肺脏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治疗方法的总称。“金郁”是肺结节发生发展的病机总括,功能之郁是肺结节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结构之郁是肺结节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临床治疗肺结节时,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伍风药开透肺玄府、肺络微观结构,并调复肺脏异常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肺结节的目的。  
      关键词:金郁泄之;肺结节;玄府;肺络;风药   
      127
      |
      25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7084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7

      中医信息

    • 吕晓颖,何丽云,雒琳,文天才,王鑫,王启桢,李洪皎
      2023, 46(3): 340-346.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3.010
      摘要: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采取的各项隔离措施在有效切断病毒传播的同时,也影响了第三方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现场监察,因此远程数据质量控制成为临床研究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依据“十三五”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专项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的远程数据质量控制经验,结合国内外临床研究中的相关法规要求,按照临床研究质量可溯源性(attributable)、清晰性(legible)、同时性(cotemporaneous)、原始性(original)和准确性(accurate)的ALCOA标准和完整性(complete)、一致性(consistent)、持久性(enduring)、可用性(available)的CCEA标准,从实践出发,详述了数据核查的计划、要点和方式,以及两种数据质量评估方法。介绍了集约电子数据平台的优势,以及如何利用电子数据平台远程控制试验进度和数据质量的管理方法,以期日后临床研究者可以通过电子数据平台和批量化的电子数据处理,减少现场接触,为有效提高数据质量提供保障。  
      关键词:中医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临床研究;远程监察;数据质量   
      38
      |
      1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7091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7
    • 李芊芊,付兴,杨凤,侯鉴宸,周冉冉,陶晓华
      2023, 46(3): 347-356.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3.011
      摘要:目的探索中医药辨治中风病发展过程中隐含的症-药关系及演变规律。方法基于古籍构建中风病症-药网络,利用网络拓扑和节点排序特征计算、子网络相似性分析、社团发现等方法分析中风病辨治规律及演变。结果基于中风病症-药网络结构与规模的变化及节点排序特征的演变分析,挖掘出不同历史时期中风病的关键症状与核心药物,印证了中医药对中风病理论认识的演变及辨证治疗的日趋成熟。子网络相似性分析表明中风病大致可分为真中风、类中风、急中风三大类;社团发现及演变分析则挖掘出在不同历史时期均有紧密联系的症状与药物组合。结论复杂网络演变分析为研究中风病症-药复杂关系及发展规律提供新方法,所得结果可为中风病源流梳理及临床辨证治疗作参考。  
      关键词:中风病;症-药关系;中医古籍;复杂网络;社团发现   
      84
      |
      17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7099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7

      实验研究

    • 刘洋,孙晶,孙静,朱博,朱雨欣,李宇,董玲
      2023, 46(3): 357-365.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3.012
      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对芪参益气滴丸活性成分的肠吸收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5只。任意选取15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构建心肌梗死模型,其余10只纳入正常组。术后7 d,通过对心电图、心肌组织切片、小肠组织切片及血清生物标志物5-羟色胺(5-HT)与内毒素(LPS)含量的检测,确定造模情况及肠道黏膜屏障生理状态。术后7~9 d,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技术进行芪参益气滴丸活性成分的肠吸收研究,灌流液终质量浓度均为30 g/L,经质量差法获得肠吸收相关参数(有效渗透系数、吸收速率常数及吸收分数)的数值与差异。结果模型组大鼠心电图显示6~8个Q波,ST段具有弓背向上抬高现象。与正常组比较,心肌组织和小肠组织的HE病理切片细胞形态学改变,较多炎性细胞浸润,血清5-HT和LPS含量升高(P<0.05);不同芪参益气滴丸活性成分的吸收速率和变化程度各不相同。其中,模型组丹参素、原儿茶醛、丹参酮ⅡA、毛蕊异黄酮、人参皂苷Rb1和反式-橙花叔醇跨肠膜吸收速率增加(P<0.05),人参皂苷Rb1和反式-橙花叔醇体内吸收程度同时提升(P<0.05);丹参素、毛蕊异黄酮由低渗透性转变为高渗透性;丹酚酸A、迷迭香酸、人参皂苷Rg1、三七皂苷R1和黄芪甲苷Ⅳ肠吸收相关参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可成功复制心肌梗死模型。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脏组织及小肠组织均有受损现象,心肌梗死导致了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发生改变,对芪参益气滴丸不同活性成分的肠吸收影响是复杂且非特异的。  
      关键词:芪参益气滴丸;心肌梗死;在体单向肠灌流;肠吸收;渗透性;大鼠   
      48
      |
      1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7097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7
    • 秦合伟,李彦杰,孙孟艳,王梦楠
      2023, 46(3): 366-376.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3.013
      摘要:目的观察血管软化丸调控长链非编码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lncRNA-TUG1)抑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活化及血管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内实验:采用高脂饮食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75只ApoE-/-小鼠分为模型组、牛磺酸上调基因1(TUG1)抑制剂组(10 μL TUG1干扰慢病毒)、阴性对照组(10 μL空载慢病毒)、血管软化丸组(43.2 g/kg)、联合组(10 μL TUG1干扰慢病毒+43.2 g/kg血管软化丸),每组各15只,连续干预8周。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主动脉TUG1的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清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VCAM-1)、白细胞介素-8(IL-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含量;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各组小鼠主动脉TUG1、p38总蛋白(T-p38)的mRNA表达水平。体外实验:建立血管内皮细胞(VEC)功能紊乱模型,采用血管软化丸含药血清进行干预。干预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ELISA法检测细胞液中ICAM-1、VCAM-1、IL-8和MCP-1的含量;实时荧光PCR法检测细胞TUG1、T-p38的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T-p38、磷酸化p38 (p-p38)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体内实验发现,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UG1蛋白表达阳性信号为棕黄色或棕褐色,模型组和阴性对照组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明显,且TUG1蛋白表达阳性信号强;与模型组相比,血管软化丸组主动脉TUG1平均光密度降低(P<0.05),外周血清中ICAM-1、VCAM-1、IL-8和MCP-1含量降低(P<0.05),主动脉TUG1和T-p38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体外实验发现,与模型组相比,血管软化丸血清组的VEC细胞存活率升高(P<0.05);透射电镜显示,血管软化丸血清组细胞内线粒体间距离较模型组小,细胞内纤维排列较模型组整齐;血管软化丸血清组细胞液中ICAM-1、VCAM-1、IL-8和MCP-1含量降低(P<0.05),细胞TUG1和T-p38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细胞T-p38、p-p38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血管软化丸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可能与通过lncRNA-TUG1调控p38 MAPK信号通路、抑制血管炎症反应、抑制VEC凋亡,保护血管内皮有关。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血管软化丸;炎症反应;长链非编码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小鼠   
      63
      |
      34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7102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7

      中医体质

    • 王济
      2023, 46(3): 377-382.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3.014
      摘要:“全生命周期健康”已成为国家健康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医体质学的“生命过程论”是开展全生命周期体质健康管理的理论基础。中医体质学的“三个关键问题”中,体质可分是个体化健康管理的基础,体病相关是健康管理的依据,体质可调是健康管理的目的和落脚点。不同生命周期人群都可以依据这三方面制定适宜的健康管理计划。基于体质学的三个关键问题总结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现状,提出以三级预防的理念审视全生命周期健康,除了关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健康,还应当关注前一生命周期阶段对后续生命周期阶段的影响。应关注生命周期的动态性和时相性,建立全生命周期三级预防的理念。以儿童青少年-成人青壮年-老年人的生命周期时序为治未病健康管理的时间链条,乃至向前延伸到胚胎期健康管理。据此揭示全生命周期体质规律,进而建立动态的、完整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体系。  
      关键词:中医体质学;关键科学问题;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125
      |
      37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7091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7

      临床研究

    • 张彤,何文婷,陈悦,唐末,孙凌云,许云,杨宇飞
      2023, 46(3): 383-391.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3.015
      摘要: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8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共纳入733例。采用队列研究设计,将“是否连续接受≥3个月中医治疗”作为暴露因素,将符合此暴露因素的患者分入中西医治疗列队,不符合此暴露因素的患者分入西医治疗队列。比较2个队列的总生存期,以及第1、3、5年生存率。采用COX多因素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探索影响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研究最终共纳入335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西医治疗队列129例,西医治疗队列206例。中西医治疗队列的中位生存期为28.0个月,西医治疗队列的中位生存期为20.3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R=0.748,95%CI (0.587~0.950),P<0.05]。中西医治疗队列第1、3、5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是96.0%(120/125)、36.8%(46/125)、10.4%(13/125),西医治疗队列第1、3、5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是79.9%(159/199)、23.1%(46/199)、6.0%(12/199),中西医治疗队列第1、3年累计生存率高于西医治疗队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显示:在女性、右半结肠、RAS基因突变、无靶向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无化疗的亚组中,中西医治疗队列较西医治疗队列的生存期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右半结肠、无化疗、RAS基因突变、低分化是晚期结直肠癌预后差的独立预后因素,中西医治疗队列为保护性因素[HR=0.529,95%CI (0.386~0.714),P <0.01],可以将晚期结直肠癌的死亡风险降低47.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延长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在女性、右半结肠、RAS基因突变的人群中获益更加明显。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降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死亡风险。在西医治疗开始的同时,尽早联合中医治疗,可以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获益。  
      关键词:晚期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队列研究;多因素分析   
      98
      |
      4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7216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7
    • 苏健,刘学,张伟,李霜霜
      2023, 46(3): 392-396.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3.016
      摘要:干燥综合征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属于中医学“燥痹”范畴,一般认为其病机以内燥为核心,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外感燥邪,使得燥热内生,灼伤津液而致病。水谷精微游溢滞缓,谷精积聚过多或运化异常皆可变生浊邪,而浊邪积聚是变生浊毒的基础。浊毒兼有毒邪之特性,其性峻烈,更易耗伤气血,具有胶着、黏滞、秽浊的特点。浊毒可归为一类本原之毒,其化毒原基为浊,浊自谷化,若谷精正化则为醇厚濡养之精华,异化则酿作腐秽之邪浊。脾虚生浊成毒是一个逐渐积蓄的过程,浊毒致病可损伤脏腑,且病性复杂,迁延易复。本团队认为,脾胃不足为生燥之源,浊毒挟痰瘀胶结于中焦及肺络是加重燥象的关键因素。脾胃浊毒贯穿本病始终,早期脾胃亏虚,浊邪初聚,碍气伤津;中期由浊酿毒,毒热迫蒸,痰瘀交结;晚期浊毒壅滞,癥瘕聚络,败坏诸脏。临床诊疗应根据浊毒化生程度,早期应阻截浊毒生成之源,重视顾护津液;中晚期应化浊解毒开通络脉,兼顾补虚以复正气。干燥综合征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的病证表现与浊毒侵犯人体的特点相一致,脾胃浊毒理论可为本病的中医辨治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脾胃亏虚;浊毒;间质性肺疾病   
      48
      |
      1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7099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7
    • 王晶,于跃怡,杨宏伟,王钰,孙文军,曲淼
      2023, 46(3): 397-405.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3.017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路易体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和脑葡萄糖代谢,找到有效鉴别诊断二者的特征及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方法2020年1月—2020年12月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其中路易体痴呆患者3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30例。采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通过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总分评定患者痴呆的严重程度及痴呆证候要素加权量表确定患者的证候类型,静脉注射示踪剂18F-氟代脱氧葡萄糖后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结果路易体痴呆患者以阴虚阳亢证、肺肾气虚证、肝肾亏虚证居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以脾虚痰浊证、热毒血瘀证、脾肾两虚证居多。可疑痴呆的路易体痴呆患者主要为顶叶和颞叶代谢减低;轻中度痴呆的路易体痴呆患者主要为额叶、顶叶和颞叶代谢减低;非重度痴呆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主要为顶叶、颞叶、额叶代谢减低,而部分中度痴呆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会出现枕叶代谢减低;路易体痴呆患者中,阴虚阳亢证者主要是额叶、顶叶、颞叶、枕叶的代谢减低,肺肾气虚证者主要是额叶、顶叶、颞叶的代谢减低,肝肾亏虚证者主要是顶叶、颞叶代谢减低,而阿尔茨海默病不同中医证候患者多以额叶、顶叶、颞叶低代谢为主。结论路易体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医证候类型和脑葡萄糖代谢特征差异明显,有助于鉴别诊断,不同证候路易体痴呆患者脑代谢特征有所差异,有助于对其的精准化治疗。  
      关键词:路易体痴呆;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证候;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   
      39
      |
      8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7214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7
    • 陈洁,姚美丹,黄尉威,陈新林,方红城,冼绍祥
      2023, 46(3): 406-414.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3.018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病变程度在合并心血管疾病、颈动脉超声指标特征与中医证候要素(简称“证素”)分布规律,分析冠脉病变的影响因素以探讨血脉理论。方法横断面回顾性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21年8月—10月因胸痹心痛住院治疗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227例,冠脉造影结果按照Gensini评分分为4组,即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及重度狭窄组。分析不同冠脉狭窄程度合并心血管疾病、中医证素、颈动脉内中膜(IMT)增厚程度及斑块分布规律,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冠脉狭窄的相关因素。结果冠脉病变合并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在中度狭窄组比例最高;证素结果显示病位证素均为心,病性证素中热毒在中度狭窄组比例最高,而痰浊、气滞、气虚则在无狭窄组较高。在接受冠脉造影的227例患者中,仅有139例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不同狭窄程度在左IMT和右IMT水平及有斑块检出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无冠脉狭窄组左IMT和右IMT<1.0 mm、无斑块比例最高;重度狭窄组以右IMT 1.0~1.5 mm、左IMT>1.5 mm、右IMT>1.5 mm、有斑块比例最高,这4个指标按照中度、轻度、无狭窄组逐渐下降,左IMT 1.0~1.5 mm以中度狭窄组最高,重度狭窄组次之,而轻度、无狭窄组逐渐减低。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影响冠脉狭窄最主要的因素有血脂异常、中医病性证素热毒及右IMT。结论冠脉与合并血脂异常、颈动脉病变相关,血脉同病,血脂异常、热毒、右IMT增厚是冠脉狭窄的影响因素,提出监测血脂水平、颈动脉超声结合中医辨证识病于微、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疾病防治理念。  
      关键词:血脉理论;颈动脉;冠状动脉;证候要素   
      59
      |
      1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7214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7
    • 徐宁阳,李国信,梁丽喆,宋囡,刘悦,杨关林
      2023, 46(3): 415-420.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3.019
      摘要:心系疾病与线粒体功能异常密切相关。中医的心、脾、肾在心系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其通过线粒体功能发挥效用也有相关证据可循。基于中医理论、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发现,“心肾失交、心脾失调”是心系疾病演变中的关键病机,也是线粒体相关功能紊乱的宏观表达。梳理相关文献发现,目前临床通过益肾补气、益气温阳、温补心肾、健脾养心、益气健脾等方药加减治疗由线粒体功能异常导致的心系疾病。“心肾相交”理论是对线粒体动力学(融合、裂解)正常的宏观调控,“心脾相生”理论是对线粒体能量代谢的稳态调节。线粒体的功能繁多且复杂,中医药通过其相关理论在治疗心系疾病中有重要指导作用。因此,从“心肾相交、心脾相生”角度出发,探讨线粒体功能在治疗心系疾病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中医药治疗心系疾病提供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心肾相交;心脾相生;心系疾病;线粒体功能;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能量代谢   
      89
      |
      14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7217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7
    • 鲁佳敏,孙磊涛,傅钰涵,阮善明,沈敏鹤
      2023, 46(3): 421-426.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3.020
      摘要:回溯历代中医典籍对“扶正解毒”与“解毒复正”理论内涵的分析,探讨“扶正解毒”与“解毒复正”辨治恶性肿瘤异同。“扶正解毒”和“解毒复正”皆以肿瘤生长转归的两大基础“正”与“毒”为依据。“扶正解毒”强调扶正以纠偏,偏去能匡正,正足则毒散,以“扶正”为第一要务,具体方法包括温阳养阴、理气开郁、补益脾肾等。“解毒复正”注重解毒以祛邪,邪去则正复,正足则复常,其关键在“解毒”,攻除实邪、寻因解毒、以毒攻毒等手段皆为此类。通过临床应用举例,体现两法的可行性与疗效肯定性,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恶性肿瘤;扶正解毒;解毒复正;正气;癌毒   
      52
      |
      22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7111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7

      针灸推拿

    • 魏高文,邬继红,王红梅,邵瑞洁,卢峻,图娅
      2023, 46(3): 427-434.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3.021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意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氟西汀组,每组8只。大鼠抑郁症模型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的方法制备。针刺组每天造模前针刺“百会”和“印堂”穴,每次10 min,每周6次;氟西汀组每天造模前灌胃氟西汀(10 mg/kg),每日1次。检测大鼠体质量和糖水偏好百分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海马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的蛋白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海马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与IL-18的基因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海马IL-1β、IL-18,以及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体质量下降(P<0.05),糖水偏好百分率降低(P<0.01),海马NLRP3、ASC和Caspase-1的蛋白表达升高(P<0.01),海马IL-1β、IL-18的基因表达与含量均升高(P<0.01、P<0.05),海马IL-4、IL-10含量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氟西汀组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水偏好百分率提高(P<0.05),海马NLRP3、ASC和Caspase-1蛋白表达降低(P<0.01),海马IL-1β基因和IL-18基因表达降低(P<0.01、P<0.05),IL-1β和IL-18含量降低(P<0.01、P<0.05),海马IL-10含量升高(P<0.05),而IL-4的含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氟西汀组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够改善慢性应激大鼠抑郁样行为、发挥抗抑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NLRP3炎性小体激活及其介导的炎症反应,减少促炎细胞因子,提高抗炎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关键词:针刺;抑郁症;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NLRP3炎性小体;炎性细胞因子;大鼠   
      57
      |
      1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7220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7
    • 刘文钊,陈冬梅,陈苗,虎娜,邢莎莎,罗嘉琦,田瑞莹,王静,杨丽,何瑞,杨桦,马会明
      2023, 46(3): 435-444.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3.022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卵巢早衰大鼠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70只雌性SD大鼠随意分为造模组和正常组。造模组大鼠给予去氧乙烯基环己烯(80 mg/kg)腹腔注射,制备卵巢早衰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再将其随意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干细胞组、联合治疗组,每组12只,剩余12只正常大鼠为空白组。针刺组针刺“关元”“气海”“足三里”;干细胞组在干预的第1、8天,经大鼠尾静脉注入人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液0.5 mL(细胞数为2.5×106个);联合治疗组进行针刺和尾静脉注入人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液。干预后,检测大鼠卵巢湿重和卵巢指数;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血清睾酮(T)、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和抗米勒管激素(AMH)水平及抗氧化指标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卵巢形态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卵巢组织中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卵巢湿重、卵巢指数降低(P<0.01);血清LH、T、FSH、MDA水平上升(P<0.05,P<0.01),E2、AMH、GSH、SOD水平下降(P<0.05,P<0.01);HE染色显示卵巢内成熟卵泡减少,闭锁卵泡增多;卵巢组织中Akt、p-Akt、Bcl-2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P<0.01),Bax相对表达量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干细胞组、联合治疗组大鼠卵巢湿重、卵巢指数上升(P<0.05,P<0.01);血清中的T、FSH水平下降(P<0.05,P<0.01);血清中E2、AMH、GSH、SOD水平上升(P<0.05,P<0.01);HE染色显示卵巢异常情况减少;卵巢组织中p-Akt、Bcl-2阳性表达与蛋白相对表达量上升(P<0.05,P<0.01),Bax阳性表达与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P<0.01)。与针刺组和干细胞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卵巢湿重上升(P<0.05),血清T、FSH水平下降(P<0.05,P<0.01),AMH水平上升(P<0.05,P<0.01),Akt阳性表达上升(P<0.05)。与针刺组比较,联合治疗组SOD、GSH水平上升(P<0.01),Bax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联合治疗组血清MDA水平下降(P<0.05)。结论针刺、干细胞和联合治疗对卵巢早衰大鼠均能起到积极治疗作用,均能改善卵巢早衰大鼠卵巢储备功能,促进卵巢颗粒细胞增殖,抑制卵泡凋亡;且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针刺和干细胞治疗。  
      关键词:针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卵巢早衰;干细胞移植;大鼠   
      56
      |
      2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597224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4-0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