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3 46 5

      “中医药防治风湿病”专题

    • 李达,姜泉,刘蔚翔,巩勋,王建,夏聪敏,唐晓颇
      2023, 46(5): 593-598.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5.001
      摘要:将中医“正邪理论”与西医的免疫学理论结合研究风湿免疫病,认识到其核心病机是邪盛正衰。“正”代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促进人体生命最佳状态的影响因素;“邪”代表导致免疫异常的病理因素,或因免疫异常产生的损害机体脏腑组织的病理产物。结合西医免疫学理论,分析风、寒、湿等致病因素的生物学内涵,使风湿免疫病中医病因认识客观化、现代化。风湿免疫病的中医药论治当先明确病情,抓住主要矛盾,明确先后次第,兼取中西医所长,以祛邪安正作为风湿免疫病的基本治则。  
      关键词:风湿免疫病;正邪理论;邪盛正衰;病机;治则   
      463
      |
      4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4579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5
    • 陈文佳,巩勋,刘蔚翔,李培豪,姜泉,刘维,林娜,张彦琼
      2023, 46(5): 599-606.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5.002
      摘要:目的应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发现类风湿关节炎(RA)肝肾亏虚证的候选生物标志物,并进行临床验证,探讨RA肝肾亏虚证的生物学基础。方法临床收集RA肝肾亏虚证(3例)、7个非肝肾亏虚证(各3例)及健康志愿者(4名)的全血样本,开展转录组学测序。以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筛选RA肝肾亏虚证的差异表达基因集进行富集分析和功能注释。以RA非肝肾亏虚证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对转录组表达谱开展GSEA和WGCNA联用挖掘,将获取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作为RA肝肾亏虚证的候选生物标志物。利用独立临床验证集样本(每组≥12例)对候选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水平进行qPCR检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等评价其辨证效能。结果RA肝肾亏虚证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免疫-炎症”相关通路、细胞调控相关通路和代谢相关通路,同时,还参与肝肾发育和代谢等生物过程。转录组表达谱的GSEA富集结果表明,与非肝肾亏虚证组相比,肝肾亏虚证组的差异表达基因更明显地参与肝功能(脂质、血液)代谢调节,肾功能(水盐、激素)代谢调节和神经系统调节相关的作用通路。WGCNA分析使转录组表达谱的17 010个基因被分为了19个特征模块,其中3个特征模块与肝肾亏虚证呈明显正相关(r >0.300,P<0.05),其生物功能以“免疫-炎症”调节为主。整合GSEA和WGCNA分析结果后,选取变异系数、作用通路和生物模块代表性均排名前50%的3个关键基因[花生四烯酸5-脂氧合酶(ALOX5)、含Patatin样磷脂酶结构域蛋白8(PNPLA8)及抗沉默功能1(ASF1A)]作为RA肝肾亏虚证的候选生物标志物。验证结果显示:ALOX5、PNPLA8和ASF1A的辨证敏感度分别为88.89%、100.00%和100.00%,特异度分别为84.51%、76.47%和78.69%,准确度分别为85.00%、79.49%和80.00%,精确度分别为88.89%、100.00%和100.00%,ROC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860、0.910和0.900。结论应用“GSEA-WGCNA-验证”整合策略,发现了RA肝肾亏虚证的新型生物标志物,有助于提高RA核心证候临床精准化诊断的水平和证候客观化研究的深度。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亏虚证;转录组学;基因集富集分析;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花生四烯酸5-脂氧合酶;含Patatin样磷脂酶结构域蛋白8;抗沉默功能1   
      376
      |
      17
      |
      3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4586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5
    • 方妍妍,刘健,忻凌,李旭,齐亚军,丁香,从承志,黄旦
      2023, 46(5): 607-616.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5.003
      摘要:目的评价中药复方新风胶囊是否与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终点事件(再入院、关节外表现和手术治疗)有关。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6月—2022年6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出院的1 621例AS患者的临床数据。按是否服用新风胶囊将患者分为新风胶囊组及非新风胶囊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来匹配基线数据。以随机行走模型评价规范化西药联合新风胶囊对免疫炎症指标改善情况的影响。关联规则分析新风胶囊与AS临床免疫炎症指标改善的关联度。进行多变量(包括新风胶囊、性别、年龄、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骨质疏松症、肝功能不全和慢性乙型肝炎)COX分析,确定再入院、关节外表现和手术治疗的风险。结果最终有1 455例AS患者被纳入该研究。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新风胶囊使用者的基线数据与非新风胶囊使用者的基线数据一致,每组203例。回顾性数据挖掘结果显示,新风胶囊可明显降低AS患者的临床免疫炎症指标;随机行走模型结果提示,规范化西药联合新风胶囊治疗与免疫炎症指标的改善长程关联;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新风胶囊与免疫炎症指标的改善呈强关联。与非新风胶囊使用者相比,新风胶囊使用者总终点事件的预后更优(χ2= 11.678,HR=0.65,95%CI=0.500~0.810,P<0.01)。高暴露组(HR=0.504,95%CI=0.357~0.711)和中暴露组(HR=0.576,95%CI=0.380~0.873)的终点事件发生风险明显低于非暴露组。结论中药复方新风胶囊与AS较低的终点事件(再入院、关节外表现及手术治疗)有关,可能是AS终点事件的保护因素,并且长期暴露于新风胶囊可能明显减少终点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回顾性队列研究;新风胶囊;终点事件   
      259
      |
      1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4590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5

      理论研究

    • 李湛,贾春华
      2023, 46(5): 617-621.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5.004
      摘要:自然之火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意义非凡,其生成性是指自然之火只有经可燃物燃烧才能生成的重要性质。古代医家通过隐喻的认知方式理解疾病的病机,将自然之火的生成性映射至病理之火邪。在风、寒、湿、燥4种邪气化生火热邪气的影响下,中医学家最终形成了“六气皆能化火”的认知观念。首先,分析自然之火生成性的形成过程,提出由于火的生成性深入人心,使得古代医家在认知具有相同的X∧C→Y结构的病邪转化与生成过程时,倾向于把隐喻性病因火邪放在Y的位置上,从而构成“化火”结构,体现为火邪的生成性。然后,探讨“化火”病机中极具代表性的“六气皆能化火”的形成与意义,分别揭示风火兼化、寒湿化火热和燥极化火的具体经验基础,并分析对其他“化火”病机提出的促进作用。最后,指出“化火”结构广泛存在,“化火”病机在火热病机中占据绝对优势的原因在于火的生成性,反过来说,正是因为火的生成性限制了中医学家对“六气皆从火化”等“火化”病机的发挥。  
      关键词:火;火邪;六气皆能化火;“化火”结构;隐喻   
      176
      |
      6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4574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5
    • 陈晓莹,张晓萌,赵章弟,王舒冉,王磊,叶一帆,张文彦,胡素敏
      2023, 46(5): 622-628.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5.005
      摘要:通过分析各医家的观点,搜集古今文献中关于睾丸的记载,总结论述了睾丸的藏象内涵:睾丸包含于精室(男子胞),可归属于奇恒之腑,具有“似脏非脏,似腑非腑,能藏能泻”的特点;因其所藏之精对男性生育力及女性胎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也是肾主生殖的效应器官之一。睾丸位于男子前阴,形如球状,在历代文献中被隐晦地称为“卵”“丸”“阴丸”“垂”等。其生理特性为睾体娇弱、喜凉恶热,易感于外力、温度、湿度、情绪等因素;睾丸体阴用阳,表现为睾丸充阴精为体,在体为阴,以肾气为用,其用为阳。基于生理特性,睾丸可发挥主生育之精的生成、藏泻,并可促进男性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保证生育、形成胎孕的生理功能。  
      关键词:睾丸;奇恒之腑;生育之精;藏象学说;精室   
      103
      |
      1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4580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5
    • 王自强,王晨,卢建新
      2023, 46(5): 629-633.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5.006
      摘要:“滑可利窍”是指临床以滑味药物通利人体孔窍、治疗窍府津液不利疾病的重要理论,现代滑药理论通常以“以滑养窍”“去着通闭”论之。从理论发展、孔窍通利、阴窍应用等方面对“滑可利窍”理论进行论述,认为其作为滑药理论的重要分支,源于古代传统饮食文化,并受到“窍”理论的重要影响,与窍道理论、药物性味学说相互结合而逐渐完善。“滑可利窍”一方面应突出药物“利”的作用,将“利”与“养”相互联系,认为润养即利,非独养虚;另一方面,强调对“窍”理论进行细致分类,针对阴窍疾病采用滑利药物可通利水道,窍门乃开,从而有效治疗淋证、癃闭等疾病。进一步明确“滑可利窍”的理论内涵、形成及拓展趋势,对于完善现代中医理论体系、拓展药味理论、指导滑药临床应用、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均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滑药;滑可利窍;阴窍不利;理论探讨   
      118
      |
      3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4585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5
    • 王桂彬,普振清,庞博
      2023, 46(5): 634-638.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5.007
      摘要:传统医学对痿病的系统认识,肇始于《黄帝内经》,立论之详,可称诸病之首。本文以文字溯源为基础,结合医理阐述与临床思维,进一步对“痿”释义及演变进行考辨,笔者通过对《黄帝内经》痿病源流的梳理,结合文献古籍考究本病义理,指出痿之生,启于肺,关乎胃,源于肺热叶焦;痿之因,伤于热,关乎湿,成于百脉干竭;痿之变,始于上,关乎下,终于久伤成劳。痿病之辨治,当在“独取阳明”的基础之上,参以泻南补北之法,临证亦需兼治兼挟标症,后期当观权达变,灵活施以“痿痹合治”,以期厘正痿之病、因、证、治,临证可资借鉴。  
      关键词:痿;黄帝内经;辨治;思维;中医   
      226
      |
      45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4587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5
    • 谢伊,周凯男,王妍,杨舒涵,刘苏颖,张英
      2023, 46(5): 639-643.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5.008
      摘要: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放射性损伤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从化”理论源于《黄帝内经》,高度概括了病机变化的特征规律,是中医病机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放射线快速、高能、杀伤力强的特点,符合中医学毒邪的特性。毒邪具有明显的“从化性”,放疗毒邪侵袭人体后,根据人体体质差异和侵犯部位的阴阳属性,分别从化为阳毒或阴毒以致病,这可能是放射性损伤演进的关键环节。放疗毒邪侵犯阴虚、燥热体质或阳腑、表位,易从阳化为“热毒”“燥毒”“风毒”,若侵犯阳虚、寒湿体质或阴脏、里位,易从阴化为“痰毒”“瘀毒”。因此,在治疗放射性损伤时,应分清体质阴阳偏颇、脏腑表里部位、病程缓急阶段,辨明各类毒邪导致的病理状态,谨守病机,辨证施治。本文基于“从化”理论的内涵,结合放疗毒邪的致病特点,探讨放射性损伤的病机演变和病证变化规律,以期为放射性损伤的临证辨治提供思路。  
      关键词:从化;放射性损伤;毒邪   
      152
      |
      5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4589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5

      COVID-19专题

    • 吕明圣,王洪武,班承钧,程淼,李长安,卢兰兰,方碧霞
      2023, 46(5): 644-650.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5.009
      摘要:目的归纳总结2022年冬季京冀鲁地区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临床表现及中医证候。方法对新冠病毒感染阳性成人患者进行“问卷星”在线调查,统计人口学信息、既往病史及临床症状,采用系统聚类法和因子分析法归纳总结中医证候特点。结果共纳入196例有效病例,以中青年为主,医务工作者人数超过40%,既往高频使用药物包括连花清瘟、布洛芬及对乙酰氨基酚。患者发病早期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及肌肉关节酸痛;发病中期咽痛及痰少质黏难咳出比例增加;发病后期咳嗽、胸闷憋气、便溏症状凸显。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显示,本病病位主要在卫表及肺,与脾有关,病性多为虚实夹杂,主要证候为湿毒夹寒束表、湿热内蕴及脾虚湿困。结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起病病机为湿毒疫邪郁闭卫阳,兼有风寒邪气致病特点,随病情进展可出现热化、燥化及脾虚湿困等转归,但也有部分患者起病即为湿热内蕴之证。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证候;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799
      |
      8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4600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5
    • 王梦梦,崔应麟,关东升,杜旭召,张志鑫,周超锋,杨玲,乔明亮,李彬,解红霞,张文涛
      2023, 46(5): 651-656.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5.010
      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1复阳患者的证候演变规律,为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2年1—3月河南省岐伯山医院和港区医院奥密克戎变异株BA.1感染者病历资料,选取感染且复阳患者61例作为复阳组,同期收治的正常转阴患者60例为对照组,分别对患者感染入院后1、4、7、14、21、30 d的中医证候诊断进行判定。结果对照组表现为表证—湿热蕴肺证—疫毒闭肺证—虚证(气阴两虚为主)的证候演变过程,复阳组表现为湿热蕴肺证—疫毒闭肺证—虚证(气阴两虚为主)的证候演变过程。复阳组证候由实证转为虚证多发生在(20.00±8.54)d,最终转阴多发生在(31.79±7.93)d之后,复阳多发生在(28.27±8.55)d。对照组患者证候类型由实证转为虚证多发生在(12.89±2.77)d,最终成功转阴多发生在(18.78±6.29)d之后。结论复阳患者证候演变规律为:1~14 d以湿热蕴肺为主,后发展至极期疫毒闭肺证,14~30 d疾病后期及恢复期以虚证为主,多为气阴两虚者。复阳患者病程比普通转阴患者病程长。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BA.1;复阳;证候演变规律;病程   
      31
      |
      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4601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5

      实验研究

    • 伍永鸿,田骄,欧文静,郭玫竹,黄喜燕,张硕峰
      2023, 46(5): 657-664.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5.011
      摘要:目的构建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阴虚阳亢证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以促进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新药研发。方法采用幼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作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模型,将32只SHR按体质量随机分为SHR组、模型组、小儿黄龙颗粒低剂量组(1.88 g/kg)、小儿黄龙颗粒高剂量组(3.75 g/kg)组,另设正常高血压(WKY)组、Wistar组,每组8只。模型组及小儿黄龙颗粒高、低剂量组大鼠每日皮下注射左旋甲状腺素钠(0.3 μg/g),其余各组大鼠皮下注射生理盐水,连续14 d;从第11天开始,小儿黄龙颗粒高、低剂量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其余各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21 d。观察各组大鼠的饮食量、饮水量、便量、尿量、心率、呼吸频率,以及舌象红色向量(R)、绿色向量(G)、蓝色向量(B)的具体值,上述指标作为阴虚阳亢证的评价指标;观察各组大鼠的自主活动程度、社交偏好程度、注意定势转移能力、易激惹程度,上述指标作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行为学评价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心率降低(P<0.05),SHR组及小儿黄龙颗粒高剂量组大鼠呼吸频率降低(P<0.05,P<0.01),WKY组及小儿黄龙颗粒高剂量组大鼠舌象G、B值下降(P<0.05)。自主活动测试显示,除中心区域停留时间外,模型组其余各指标均高于WKY组(P<0.05),中心区域路程高于SHR组(P<0.05);社交偏好实验显示,模型组与Wistar组比较在陌生鼠侧时间及陌生鼠侧的时间比均减少(P<0.01);注意定势转移测试显示,小儿黄龙颗粒低剂量组较模型组在外维度转换反向学习阶段错误率降低(P<0.05);激惹实验显示,模型组攻击行为总次数较WKY组增加(P<0.05)。结论采用幼龄SHR皮下注射左旋甲状腺素钠的方式,能够得到稳定、可靠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阴虚阳亢证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阴虚阳亢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左旋甲状腺素钠   
      56
      |
      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4599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5
    • 王婧,卫文鑫,李星雨,陈思凯,张萌萌,李瑶,董泰玮,高峰,李敏,奚苗苗,谢允东,卫培峰
      2023, 46(5): 665-675.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5.012
      摘要:目的探讨补骨脂的反成配伍对大鼠肝脏的减毒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8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补骨脂组、补骨脂+制何首乌1∶1组、补骨脂+制何首乌1∶2组、补骨脂+制何首乌2∶1组、补骨脂+熟地黄1∶1组、补骨脂+五味子1∶1组,每组10只大鼠。除空白组外,其他组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25 mg/kg)制备肾阳虚大鼠模型,每日1次,连续注射14 d。大鼠建立肾阳虚模型后,给予相应药物干预,各组给药剂量均为12.6 g/kg,连续灌胃4周。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直接胆红素(DBIL)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以及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表达水平。实时荧光PCR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血红素加氧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mRNA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Nrf2信号通路中磷酸化AMPK(p-AMPK)、磷酸化GSK-3β(p-GSK-3β)、Nrf2、HO-1的蛋白表达。结果与补骨脂组比较,补骨脂与补阴药制何首乌、熟地黄及五味子配伍后大鼠肝小叶结构改善,炎性浸润细胞减少。与补骨脂组比较,补骨脂+制何首乌1∶2组、补骨脂+熟地黄1∶1组、补骨脂+五味子1∶1组大鼠血清中AST、ALT、ALP、DBIL、TBIL水平均降低(P<0.01);补骨脂+制何首乌1∶2组大鼠肝组织SOD、GSH-Px、MDA的表达改善(P<0.01);补骨脂+制何首乌1∶2组Nrf2、HO-1、NQO1 mRNA水平上调(P<0.01),Keap1 mRNA水平下调(P<0.01);补骨脂+制何首乌1∶2组、补骨脂+制何首乌2∶1组、补骨脂+熟地黄1∶1组、补骨脂+五味子1∶1组p-AMPK、p-GSK-3β、Nrf2、HO-1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P<0.01)。结论补骨脂配伍补阴药制何首乌、熟地黄及五味子可改善补骨脂所致的肝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AMPK/GSK-3β/Nrf2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状态来发挥对肝脏的保护作用,补骨脂与何首乌配伍比例1∶2减毒效果最佳。  
      关键词:补骨脂;反成配伍;肝毒性;AMPK/GSK-3β/Nrf2信号通路;大鼠   
      72
      |
      2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4628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5

      中医体质

    • 张新杰,张雨阳,乔佳君,夏仲元
      2023, 46(5): 676-680.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5.013
      摘要:桥本病患者常伴有过敏体质,桥本病常与过敏性疾病共存,疾病-体质-证候之间存在相关性。以过敏体质、过敏性疾病和桥本病的关系作为立足点,探究基于过敏体质论治桥本病的理论基础,发现二者的形成变化规律及病理特征、发病机制等一致,提出过敏体质的桥本病患者的病机属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以脾虚为主,治以健脾益气、抗敏调体、扶正消瘿。常以过敏康合扶正消瘿汤作为调节体质基本方。临证诊治桥本病分为3个步骤:首先,辨体质,明确桥本病患者的体质类型,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转化趋势;其次,辨共病,根据不同的过敏性疾病针对性遣方用药;最后,辨病势,过敏性疾病为重、为急时以抗敏为主,过敏性疾病缓解时以扶正消瘿为主。抗过敏调体质论治桥本病,是辨体-辨病在现代诊疗的具体应用,可拓宽和启发桥本病的中医诊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桥本病;过敏体质;过敏性疾病;抗敏调体;中医体质   
      96
      |
      3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4598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5
    • 朱燕波,丛建妮,史会梅
      2023, 46(5): 681-688.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5.014
      摘要:目的估算3个不同条目版本中医体质量表的最小临床重要差值(MCID),以利于中医体质量表在临床的应用。方法纳入研究对象537例,均自愿完成中医体质综合干预(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和穴位干预),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均完成60条目中医体质量表和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量表)的填写,41条目和30条目中医体质量表的结果根据60条目中医体质量表的调查结果纳入相应条目后计分得到。采用校标法结合分布法估算3个不同条目版本中医体质量表的MCID。校标法的校标为SF-36量表条目1,计算方法为均值变化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布法采用标准化反应平均数。结果均值变化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计算结果的平均值,四舍五入取整数后估算中医体质量表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各亚量表的MCID,60条目分别为5、-5、-3、-3、-4、-4、-4、-4和-2,41条目分别为4、-6、-4、-2、-4、-4、-4、-4和-2,30条目分别为5、-5、-4、-3、-4、-5、-4、-5和-2。校标法估算的3个不同条目版本的MCID,除特禀质外均高于标准化反应平均数为0.2时估算的结果。结论本研究估算的3个不同条目版本中医体质量表MCID反映了患者认为重要且有意义的中医体质量表的最小评分变化,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解释中医体质干预的效果或设定干预目标。  
      关键词:中医体质;中医体质量表;最小临床重要差值;生命质量;临床评价   
      51
      |
      15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46096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5

      思路与方法

    • 于河,王雨菡,彭炬烽,谷晓红
      2023, 46(5): 689-696.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5.015
      摘要:近年来,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能满足对名老中医“道术”研究的需求。但研究者常因编码数量过多、研究周期过长,存在重温编码含义的返工等导致的时间和精力损耗。因此,本文在符合编码原则的前提下,创新性地提出级联编码方法,并使用Word批注功能进行原始资料编码,将序贯级联编码导入Excel,使排序后所有类别及其所辖各级概念一目了然。同时,结合思维导图软件来实现编码层级可视化。本文以名老中医孔光一教授为人、为医之道的扎根理论挖掘为例,详细解析了该过程的操作要点,在贯彻扎根理论编码原则的前提下,极大地优化了操作路径,简化了编码过程,节约了研究时间,保证了编码的效率与准确性,以期为广大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者提供范例,使更多中医药领域质性研究者能够便捷、准确、低成本地开展扎根理论研究。  
      关键词:扎根理论;级联编码;优化操作路径;名老中医;质性研究   
      46
      |
      48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4615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5
    • 张伟,卢秉久,张艳
      2023, 46(5): 697-704.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5.016
      摘要:通过探析中医“肝-血-心-脉”“肝心和合”的生理特点,可知临床“肝心同病”较为多见,是防治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病机基础。“肝心郁滞、心脉不通”“肝心虚损、痰瘀互结”“肝心失和、毒损脉络”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病机演变规律,体现“郁→虚→毒”的病邪转化过程。结合胆固醇代谢紊乱、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病变特点及两者交叉转化的因果联系,管窥“肝心同病”在防治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微观辨证价值,采用疏肝理气、通心和脉,养肝护心、化痰祛瘀,保肝育心、解毒通络等分期治疗策略,以期为临床辨治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肝心同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动脉粥样硬化;病机;治疗   
      61
      |
      2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4607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5

      临床研究

    • 许高凡,李亚鼎,何聪,刘晓文,吴月,刘宇洋,孟杨杨,王轶,朱生樑,周秉舵
      2023, 46(5): 705-710.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5.017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是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症状中最重要的不典型症状,以“胃心相关”理论为指导探讨其中医内涵和发病机制,将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病名为“食心痛”,其病机是胃失和降、胸络痹阻,病位在食管和胃,痛在食管和心。辨证可分肝气犯胃、痰浊痹阻、瘀血阻络、胸阳不振4种证候类型。胸阳不振证是最常见的临床分型,病机是气机升降乖戾、浊阴上逆、痰气痹阻。临证以通阳宣痹、降气化痰为主,以枳实薤白桂枝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现代研究认为,异常酸反流、食管-心脏反射通路、脑肠轴等重要发病机制均体现“胃心相关”理论。  
      关键词:胃心相关;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中医内涵;发病机制   
      65
      |
      25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4613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5
    • 杨竹青,郭敏,王晓鸽,刘镇亚,杨天闯,姚翠翠,王璐,李合国
      2023, 46(5): 711-716.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5.018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中医学认为,其发病除了与肝、胆、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以外,还与心、肺亦有联系。在《伤寒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论述的基础上,提出通过调节上焦心、肺的功能,从而辅助中焦脾胃气机的恢复,最终促进中焦胃气和降,即所谓“通上焦,即为和中焦”,若上焦心、肺功能失常则易影响中焦,不利于中焦胃气和降,从而易造成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进一步结合临床实践和西医学相关研究,若心统血脉,主神明或延及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失常,则易导致食管内脏高敏感和小肠内细菌过度生长;若肺主宣降,司呼吸或累及大肠通降传导功能失常,则易引起食管胃连接处屏障受损与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亦会造成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故通过阐明上焦心、肺对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的影响,为胃食管反流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同时,进一步丰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的理论内涵。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伤寒论;上焦;心;肺;发病机制   
      94
      |
      79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4618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5
    • 闫语,武璇,郑鑫卓,徐春军
      2023, 46(5): 717-721.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5.019
      摘要:“噫”即嗳气,为胃中气体经口所出而发出声音的临床症状。历代医家就“噫”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多有研究阐述。本文追溯《黄帝内经》《伤寒论》、唐代、金元及明清代表医家对于“噫”病的论述,基于黄元御“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理论体系探讨“噫”病,认为胃虚气逆为其发生发展的核心病机,过程中可兼有肝郁气滞、胆火上炎、肺气郁闭、心气不调等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表现,治疗时需要以固中气、调四维为原则,以和胃降逆为主要治法贯穿全程,配合养心、宣肺、疏肝、泻胆之法,和济水火、升降金木,以期为临床治疗嗳气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土枢四象,一气周流;“噫”病;中医理论   
      52
      |
      4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4617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5
    • 雷舒扬,向兴华,王丽颖,白卫国,杨伟,韩学杰
      2023, 46(5): 722-730.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5.020
      摘要:目的探究冠心病伴发抑郁状态(CHDD)复合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基于前期文献挖掘的3 446例CHDD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内容设计调查问卷,运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20年11月1日—2021年10月31日在北京3家医院共招募312例CHDD患者,通过Bridged Islands算法对高频症状及舌脉象(出现频次>10%)进行隐结构分析。结果高频症状47个、舌脉象11个,包括心慌、气短、乏力、胸痛、心情低落等,构建隐结构(隐树)模型共得到18个隐变量,集中反映了气虚、气郁、阴虚、阳虚、血瘀、气滞、痰湿7个病性要素,心、肝、胆、脾、肾5个病位要素。对18个隐变量进行综合聚类分析,共推断出3种复合证候类型,分别为心胆气虚-肝郁血瘀证(占72%)、脾肾阳虚-痰气郁结证(占62%)及心肾不交-湿热内蕴证(占59%)。结论临床中CHDD患者证候类型并非单一虚证或实证,而是呈现以虚、瘀、郁为核心病机的3种虚实夹杂复合证候,其中心胆气虚-肝郁血瘀证是CHDD关键证候。此研究结果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冠心病伴发抑郁状态;隐结构分析;横断面调查;复合证候;心胆气虚证;肝郁血瘀证   
      51
      |
      26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4624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5

      血液与肿瘤

    • 张静娴,陈信义,田劭丹
      2023, 46(5): 731-735.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5.021
      摘要:基于中医藏象理论,对《黄帝内经》“肾主骨,生髓,髓生血”理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阐释,论述其与西医学各类贫血之间的病理关系,并回顾补肾法治疗贫血理论体系的渊源,以及多位名老中医对补肾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的见解与认识。同时,基于方、证、药对应理论,以补肾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的典型中成药益血生胶囊为例,按照中医药理论对其组方进行解析,总结其现代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疗效。通过益血生胶囊相关文献整理与分析表明,益血生胶囊治疗贫血效果佳,不良反应少,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进一步证明肾主骨生髓化血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妊娠贫血等各类贫血的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背景资料。  
      关键词:肾藏象;肾主骨;肾生髓;髓生血;贫血   
      60
      |
      6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4619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5
    • 张夏玲,程海波,李柳
      2023, 46(5): 736-740.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5.022
      摘要:癌毒病机理论是在传承国医大师周仲瑛“癌毒”学说的基础上创建的癌毒病机辨治体系,其以癌毒为中心,阐述了肿瘤发生发展的病机演变规律,为肿瘤的辨证论治提供了重要指导。癌毒病机理论认为,卵巢癌的病位在胞宫、冲任,与肝、肾密切相关。其主要病理因素为虚、瘀、湿、毒,其中,以瘀为主,而夹毒。其核心病机为肝肾两虚,湿浊瘀毒。病机演变过程始于肝肾两虚,继而精、气、血亏虚,脉道失养,因虚致瘀,阻滞气机,津液失布,湿浊内生,湿瘀互结,癌毒内生,癌毒损正,又加重肝肾两虚。临床治疗上,当以抗癌解毒为核心,祛瘀消癥为关键,利湿化浊为要点,培补肝肾为根本。以癌毒病机理论为依据,结合临床实践,探讨卵巢癌的病理因素、核心病机、病机演变规律及治则治法,以期为卵巢癌的辨证论治提供新思路,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卵巢癌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癌毒病机理论;卵巢癌;治则治法;辨治体系   
      49
      |
      12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3834622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6-0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