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3 46 7

      引航之声

    • 王琦
      2023, 46(7): 889-896.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7.001
      摘要:生命科学是当代科学前沿,中医体质学的系统整体研究模式有助于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在40余年发展过程中,中医体质学提出并阐释了“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体质可调”3个关键科学问题,以及“禀赋遗传论”“生命过程论”“形神构成论”和“环境制约论”4个基本原理。在当代科学语境下,提出中医体质研究对生命科学的6个解读,以阐明中医体质学解码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理论内涵,促进中医体质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融合。  
      关键词:中医体质学;生命科学;生命现象;生命本质;学科交叉   
      253
      |
      40
      |
      5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2631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专题

    • 史大卓
      2023, 46(7): 897-901.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7.002
      摘要: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是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基石,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但长期服用可增加出血风险和耐药性。近年来,临床研究显示,活血化瘀中药联合西医抗血小板药物可进一步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但证据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促进临床转化应用。因此,如何根据现代循证医学理念,拓展和深化活血化瘀中药联合西医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和机理研究,客观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优势,阐释其生物作用机理,对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活血化瘀;中药;抗血小板药物;冠心病;二级预防   
      227
      |
      7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2630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朱明军
      2023, 46(7): 902-907.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7.003
      摘要: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是目前中医学发展的热点,受到广泛的关注,科学、恰当地选择中医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指标是本病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难点。经过文献研究,本文将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结局指标分为远期预后、客观检查指标、症状体征、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卫生经济学评估及安全性评价7个类别,并论述了其研究现状。研究发现,当前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结局指标的选择存在评价指标种类多样,无统一、规范的推荐选择标准,多个结局指标罗列,未能明确区分主要与次要结局指标,未能重视结局指标和生活质量评价,缺乏统一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工具等多个问题。因此,需要建立统一、规范的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工具,建立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的选择与应用标准,并开展以结局指标为主要评价指标的高质量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以获得国际认可的中医药循证医学证据。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评价;结局指标;中医证候   
      176
      |
      91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2630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KHROMULYAKMaria,任春贞,陈其林,吕欣芳,蒋虎刚,吴雪,高翔,王春玲,李应东
      2023, 46(7): 908-912.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7.004
      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许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长期睡眠障碍又使得慢性心力衰竭病情加重。中医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睡眠障碍有独特的优势。慢性心力衰竭伴睡眠障碍是常见的“双心疾病”,通过阐释中医学“心藏神”理论、结合西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伴睡眠障碍的认识,探讨“心藏神”与慢性心力衰竭伴睡眠障碍的关系,认为心不藏神是慢性心力衰竭伴睡眠障碍的关键因素。本文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双心同治,以养心安神、活血化瘀、疏肝解郁为主要治疗原则,分析、总结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睡眠障碍的疗效及优势,为临床辨证论治慢性心力衰竭伴睡眠障碍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藏神;慢性心力衰竭;睡眠障碍;治疗   
      192
      |
      29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2637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刘祥,侯季秋,赵海滨,王超
      2023, 46(7): 913-923.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7.005
      摘要:目的观察双心方对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术后合并抑郁状态心血瘀阻证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5-羟色胺(5-H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皮质醇(COR)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病房及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PCI术后的常规西药+安慰剂,试验组予常规西药+双心方,治疗期为4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外周血清中hs-CRP、IL-6、5-HT、ACTH及COR的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量化总分、中医症状单项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血清中的hs-CRP、IL-6、ACTH及COR含量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试验组患者的hs-CRP、IL-6、ACTH及COR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4周后,2组患者血清中的5-HT含量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试验组患者的5-HT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清中的5-HT含量与hs-CRP、IL-6含量均呈负相关(P<0.05,P<0.01),hs-CRP、IL-6含量与ACTH、COR含量均呈正相关(P<0.05,P<0.01),5-HT与ACTH、COR含量均呈负相关(P<0.01)。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总分和中医症状单项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试验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总分和中医症状单项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双心方可能通过下调炎症因子hs-CRP、IL-6而降低炎症反应,进而增加5-HT的含量,降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相关因子ACTH及COR含量,发挥双心同治的作用。  
      关键词:双心方;经皮冠脉介入术;抑郁状态;炎症;心血瘀阻证   
      86
      |
      1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2640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理论研究

    • 傅骞,王安,陈晓莹,胡素敏
      2023, 46(7): 924-930.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7.006
      摘要: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恶性肿瘤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为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在放疗增效、减毒方面的应用与发展,开展了将放射线“中药化”的研究,本文从中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出发,结合放射线的特性与中药药性理论进行阐释。放射线性热,味辛、苦、咸,归肺、脾、胃、大肠、肝、胆、肾、膀胱经,有毒,有破血消癥、攻毒抑癌之效,可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此外,还从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方面进行阐释,以期从中医学角度为放射线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关键词:放射线;中药化;中药药性   
      101
      |
      2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2638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马雪颜,秦雪颖,谷晓红
      2023, 46(7): 931-936.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7.007
      摘要:膜系是人体内膜状结构及其附属结构共同构成的复杂多样与多层次的系统。膜系广泛存在于人体表里上下,在特定的层次与空间范围内发挥屏障与保护、联通与协调、营养与代谢等重要功能。膜系理论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系统研究人体膜系的生理、病理特点,在指导全身多系统疾病、反复发作类疾病等诊疗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可从多角度阐明膜系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诊疗疾病的作用机制,对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膜系理论;三焦;多系统疾病;中医理论   
      77
      |
      2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2640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怀宝赓,李昌玲,怀宝莎,曹英娟,辛涛,刘德山,王新陆
      2023, 46(7): 937-942.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7.008
      摘要:血浊理论作为现代中医学理论,是指血液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失去清纯状态,转变为混乱、浊化、失序的病理现象。血浊作为病理产物的同时,又可以作为诸多疾病的继发性致病因素。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包括肾脏病变及视网膜病变。内皮细胞是血浆与血管壁之间的一层特殊扁平上皮细胞,具有完成血浆与组织液代谢交换、合成和分泌生物活性物质、维持血管张力等功能。糖尿病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与功能障碍是导致微血管病变的关键病理因素,这与血浊的特性高度契合。血浊既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的致病因素,内皮细胞持续损伤亦是血浊继而为病的病理基础。本文首先阐释了血浊理论的源流,强调了血浊的中医学属性特点;然后,介绍了血浊与内皮细胞损伤的密切联系,并认为血浊与内皮细胞损伤是导致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核心病机。最后,基于血浊理论,结合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疾病特点,归纳出该病阴虚燥热、血浊内生、络脉瘀痹的病机演变特点,并提出以养阴护脉、清化血浊、通瘀畅络为治法,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进程,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关键词:血浊;内皮细胞;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66
      |
      27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2642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陆超然,郭杨,马勇,刘孟敏,潘娅岚,李广广
      2023, 46(7): 943-948.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7.009
      摘要:少阳主骨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但历代医家对其理论内涵众说纷纭。少阳主骨理论秉承中医学理论的整体观念,立足于阴阳气血、藏象经络等核心理论,不拘泥于单一侧面,对于阐释病因病机、指导筋骨疾病的诊治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本文简要阐述了少阳主骨理论的含义,从经络、气血、相火、六经辨证角度理解少阳主骨理论的内涵,并窥见西医学中肝-骨轴既秉承少阳主骨理论启示,亦符合肝脏与骨生物学关系的客观判断。故肝-骨轴可能为少阳主骨理论提供西医学依据。肝-骨轴的提出能够丰富和完善少阳主骨理论,并为骨科疾病的研究与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少阳主骨;肝-骨轴;中医基础理论;内涵   
      70
      |
      43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2648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刘德,蒲婷婷,孙晨阳,徐媛,陈静萱,刘宇
      2023, 46(7): 949-953.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7.010
      摘要:在临床实践中,治疗方法带来的疗效与风险是共存的,既保证疗效又防范风险是关键问题。汗法是外感病治疗大法,而其风险为过汗伤津,仲景改麻黄汤为桂枝汤,既保证疗效又防止伤津。慢病轻治,如药物用量过大,可能出现虚不受药,仲景通过减少药物剂量、改变剂型来缓攻慢病,不图速效。杂病是虚实夹杂之症,仲景通过猪苓汤的方剂组成提示,治疗杂病的一般策略为以攻逐有形邪气为主,兼以扶正。形证相反为临床矛盾状态,仲景通过麦门冬汤和桂枝芍药知母汤的方剂组成提示,临证应循治疗全身状态为主、局部症状为辅的思路。  
      关键词:临证决策;治疗风险;杂病;伤寒论   
      30
      |
      1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2660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陈浩殷,李依帆,汤沁淇,王丽娜,罗洁,廖丽婷,古月瑜,刘旭生,卢传坚
      2023, 46(7): 954-959.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7.011
      摘要:湿邪是一种具有黏滞重浊、趋下特性的致病外邪,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湿证愈加多见。由于机体不同部位的特点、功能不一,湿邪侵袭时的病机也不一致,对其进行梳理,有利于临床诊疗。湿邪分内湿与外湿,本文拟以外湿由表入里的侵袭途径为线索,结合湿邪致病的特点,论述湿邪在机体各部位致病的临床表现,并比较其致病病机的异同。此外,本文还结合西医学的研究成果阐释湿邪的致病机理,更好地为中西医融合、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和精准用药提供研究证据。  
      关键词:湿证;湿邪致病;病因病机;西医学   
      64
      |
      136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2651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赖敏,贾春华
      2023, 46(7): 960-964.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7.012
      摘要:明清时期是中医学舌诊理论构建的关键时期,从这个时期的相关文献可窥见舌诊发展成熟及融入中医学理论的过程。隐喻在新理论的形成及陈述中具有解释、理论建构等作用。因此,本文运用隐喻认知理论分析明清及以前的舌诊相关文献,发现五行学说对于解释舌颜色的临床意义发挥重要作用,基于“红赤为心火”及脏腑间的位置和功能关系描述正常舌象的颜色由红赤变为淡红;外感病中,以五行之“水火是寒热”解释舌颜色的寒热病机,通过肺金胃土对应白、黄苔以区分病位的表、里;内伤病中,以五色应五脏、五腑确定舌颜色的脏腑病位及虚实病机;并依据“燔炭色黑”和颜色构成分别解释“舌黑为热”及超出五色范畴的舌诊经验。揭示了中医学理论对舌诊经验的概括、凝练,以及隐喻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为从中医学视角理解更多临床经验提供借鉴。  
      关键词:舌诊;颜色;隐喻;中医学理论;五行;外感病;内伤病   
      52
      |
      49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2648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李嘉鑫,王庆峰,安继仁,杨宇峰,石岩
      2023, 46(7): 992-998.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7.017
      摘要:近年来,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研究表明,肠黏膜屏障损伤与T2DM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肠黏膜屏障是肠道内容物与机体血液循环之间的重要屏障,包括免疫屏障、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各种肠黏膜屏障损伤过程中均存在肠道炎症反应,肠道炎症反应也是肠黏膜屏障损伤导致T2DM的关键因素。“燥热怫郁”理论是中医消渴病诊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刘完素在《三消论》中首先提出,并应用于临床实践。饮食不节、脾胃亏虚为致病之本,而脾胃虚弱与肠道消化吸收及黏膜屏障功能损伤密切相关。燥热内生、腠理怫郁是消渴病的关键病机,中医学燥热内生的病机演变颇切合西医学慢性炎症反应的病理特点,肠道腠理的作用与西医学肠黏膜屏障功能相吻合。因此,基于“燥热怫郁”理论探讨肠黏膜屏障损伤与T2DM的关系,可为中医学论治T2DM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燥热怫郁;肠黏膜屏障损伤;2型糖尿病;炎症反应   
      39
      |
      72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2662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COVID-19专题

    • 傅骞,姜良铎
      2023, 46(7): 965-969.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7.013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恢复期患者心悸高发且普遍伴有气虚症状。分析其病机,首先,因疫疠之毒暴伤人体,正气急性亏虚,三焦元气受损致营气、卫气、宗气化生不及,心、肺气阴耗伤,瘀血内停,胸中大气下陷,气机滞碍,心失所养,瘀阻心络。其次,过汗伤正、阴阳失调也会导致心悸。再次,气虚湿阻、余邪未尽也是引发心悸的病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恢复期引发的心悸须针对病机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治以益气养阴、补气升提、活血化瘀,余邪未尽者辅以透邪祛湿。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恢复期;心悸;病机;治疗   
      73
      |
      1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2649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实验研究

    • 张霞,徐闪闪,王龙,孙杨,邸家琪,代彦林,丁樱
      2023, 46(7): 970-979.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7.014
      摘要:目的探讨清热止血方联合雷公藤多苷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者血清源性多聚IgA诱导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80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者及38名健康对照者,分别收集血清,将血清IgA纯化,以制备血清源性多聚IgA。将6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清热止血方组(31.25 mg/kg)、雷公藤多苷组(46.88 mg/kg)、清热止血方联合雷公藤多苷组(31.25 mg/kg+46.88 mg/kg)、醋酸泼尼松组(23.44 mg/kg)、生理盐水组,每组12只,灌胃2次/d,连续7 d。采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者血清源性多聚IgA(200 mg/L)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24 h,以构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将造模成功的一部分细胞分为模型组、清热止血方组、雷公藤多苷组、清热止血方联合雷公藤多苷组、醋酸泼尼松组及生理盐水组,另设空白组及健康组,并给予相应干预。另一部分造模成功的细胞采用siRNA转染抑制NF-κB信号通路,并将转染后的细胞分为模型+转染组、清热止血方组、雷公藤多苷组、清热止血方联合雷公藤多苷组及醋酸泼尼松组,另设空白组、模型组、模型+正常组,并给予相应干预。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转染前后细胞磷酸化的核因子-P65(p-P65)、磷酸化的核因子-P50(p-P50)、核转录因子-κB激酶β(IKKβ)及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活力减弱(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细胞活力增强(P<0.05);与清热止血方联合雷公藤多苷组比较,清热止血方组、雷公藤多苷组、醋酸泼尼松组细胞活力减弱(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p-P65、p-P50及IKKβ蛋白的表达量升高(P<0.05),IκBα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细胞p-P65、p-P50及IKKβ蛋白表达量均降低(P<0.05);而IκBα的表达量升高(P<0.05)。与清热止血方联合雷公藤多苷组比较,清热止血方组、雷公藤多苷组、醋酸泼尼松组p-P65、p-P50及IKKβ蛋白的表达量升高(P<0.05),而IκBα的表达量降低(P<0.05)。siRNA转染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模型+正常组细胞p-P65、p-P50及IKKβ蛋白的表达量升高(P<0.05),IκBα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型+转染组、清热止血方组、雷公藤多苷组、清热止血方联合雷公藤多苷组、醋酸泼尼松组细胞p-P65、p-P50及IKKβ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IκBα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清热止血方联合雷公藤多苷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通路的活化,进而提高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者血清源性多聚IgA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活力,以发挥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清热止血方;雷公藤多苷;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核转录因子-κB通路   
      56
      |
      3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2669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临床研究

    • 冯彬彬,韩俊泉,杨朝帅,高天婴,冉佳文,王红
      2023, 46(7): 980-984.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7.015
      摘要:胆固醇结石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手术是治疗胆固醇结石的有效方法,但术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结石再生,对此尚缺乏有效的防治策略。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前提,但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是脂质代谢异常的重要病理基础,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关系密切,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维持肠道菌群稳态可有效防治胆固醇结石。“土壅木郁”是脾土壅滞,反侮肝木,致使肝木郁滞的病理过程,在胆固醇结石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探讨“土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提出脾土在胆固醇结石中的重要作用,为“土壅木郁”理论在胆固醇结石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新的解读。同时,提出治胆当以疏肝为达,以治脾为要,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失调,调节脂质代谢以防治胆固醇结石形成,为胆固醇结石提供新的防治思路。  
      关键词:土壅木郁;肠道菌群;胆固醇结石;中药;治脾调肝   
      40
      |
      39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2659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钟森杰,李静,陈洁,王陵军,陈梓欣,吴辉,方红城,冼绍祥
      2023, 46(7): 985-991.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7.016
      摘要:多种危险因素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状态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持续存在于疾病的全过程。毒邪学说立足毒邪的致病特性,结合冠心病病理演变规律,认为毒邪为血管内皮损伤的关键因素,其中又蕴含着从潜毒至显毒的状态演变,是以心脉为病位的复杂动态过程。慢性稳定期以潜毒伏脉为核心病机,毒之因素逐渐积聚并潜藏于脉内,与危险因素及相关病理因子的异常表达相对应,慢性隐匿损伤血管内皮是疾病的启动因素;急性发作期以显毒损脉为核心病机,毒邪顽恶难解、腐脉伤络,代表以易损斑块为病理基础的发作性心血管事件,血管内皮急性损伤是疾病的恶化标志。依据毒邪的显现发作与否,冠心病不同阶段应侧重不同治法。冠心病稳定期治以扶正祛邪,清除血脉中的病理因子,消除毒邪形成之源;冠心病不稳定期治以攻邪解毒,祛除有形病邪,缓解病理实体对血脉的实质损伤。研究发现,毒邪学说指导下的中药治疗,展现出良好的血管内皮保护功效,从而改善冠心病相关症状。  
      关键词:毒邪学说;冠心病;血管内皮损伤;病机;解毒   
      49
      |
      34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2664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袁振华,张蔷,刘苗苗,王俊宏
      2023, 46(7): 999-1003.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7.018
      摘要:慢性咳嗽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生、发展、转归与玄府理论密切相关。本病的核心病机为正气不足,玄府失司。其中,脏腑娇嫩、玄府失养为发病的基础;痰阻食积、玄府郁滞为致病的因素;风邪触发、玄府失司为发病的诱因。儿童肺、脾、肾不足,易致玄府失养,进而影响玄府输布津液之功,玄府因虚而滞,则邪气有可乘之机;加之后天脾胃失养,运化失常,易聚湿生痰,或食滞中焦而阻滞玄府通道,影响气机畅通,为发病埋下隐患;若遇风邪触发,内外邪气相互交感,玄府功能失司,导致肺失宣肃而诱发咳嗽,且病情缠绵。治疗上,本文强调因势利导、通玄达郁的原则,分别予祛风散邪、化痰除积、扶正补虚以开玄,同时,注重特色开玄药物的应用,尤其理气开玄药、搜剔开玄药和活血开玄药,以恢复肺玄府失司之职,则疾病自愈。  
      关键词:儿童;慢性咳嗽;病因病机;玄府理论;开玄   
      43
      |
      1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26661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张明明,李书娇,曹珂儿,袁慧艳,亢泽峰
      2023, 46(7): 1004-1007.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7.019
      摘要:瞳神络病学说是指将中医络病理论应用于瞳神疾病(眼底病变)的辨证治疗体系,是目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通过调和脏腑、疏通气血、补虚泻实以达到目的稳态。该学说始于《黄帝内经》,方出仲景《伤寒论》,法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并发展于后世。瞳神疾病的核心病机是目络瘀阻,临床特征可概括为久、瘀、顽、杂、固。根据其发病的特点,审因辨证、明辨病机,确立了通络明目法为其治疗总则。根据目络、气血损伤的程度及病程长短等因素创立了治络八法,即辛香畅络、活血通络、凉血清络、涤痰通络、搜剔通络、温阳通络、益气固络、荣养补络,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瞳神络病学说丰富了中医络病的理论内涵,为疑难性眼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瞳神;络病;通络明目;源流;证治   
      26
      |
      1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2671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针灸推拿

    • 蒋全睿,刘丹,潘杰灵,艾坤,李江山,刘小卫,李武
      2023, 46(7): 1008-1019.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7.020
      摘要:目的观察局部按法、对侧按法和远端按法刺激对慢性疼痛激痛点大鼠模型局部的影响。方法将SPF级雄性SD大鼠随意分为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50只,以钝性击打结合离心运动法在大鼠左侧大腿内侧肌建立激痛点模型,造模成功后,符合评价标准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局部按法组、对侧按法组和远端按法组,每组10只。空白组、模型组不予干预,其余各组分别以自制按法刺激器干预14 d,局部按法组以按法刺激激痛点局部,对侧按法组以按法刺激激痛点对侧肢体,远端按法组以按法刺激激痛点同侧“太溪”区域。以电生理仪器记录激痛点局部肌电图,以软组织张力测定器检测激痛点软组织张力,以压痛测试仪检测激痛点机械痛阈值。干预结束后取左侧大腿内侧肌或激痛点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免疫组化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机械痛阈值降低,软组织张力升高,自发电活动明显,形态学有明显改变,P物质和CGRP含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局部按法组、对侧按法组和远端按法组机械痛阈值提高,软组织张力、自发电位频率和振幅、P物质和CGRP含量降低(P<0.05),其中,局部按法组变化幅度最大(P<0.05)且对形态学改善作用明显,对侧按法组对肌电图、CGRP和P物质的改善作用优于远端按法组(P<0.05)。结论局部按法、对侧肢体按法和远端“太溪”按法刺激均可以缓解激痛点疼痛,降低软组织张力和自发电活动,可能与抑制P物质和CGRP的高表达有关;激痛点局部按法的作用最佳,对侧按法次之,最后是远端“太溪”区域按法。  
      关键词:激痛点;局部按法;对侧按法;远端按法;太溪;大鼠   
      48
      |
      3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2679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血液与肿瘤

    • 李蕾蕾,韦艾凌,张永琴,黄覃凤,符宇,龙富立
      2023, 46(7): 1020-1024.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7.021
      摘要:肝为生机之主使,是维持机体健康的重要屏障。癥瘕积聚为气血津液运化失常的产物,肝积是肝内癥瘕聚散消长变化的结果,脏腑、气血津液、癥瘕间的关联性是肝积形成的开端。肝积指停滞在肝体中凝结难消的有形癥积及处于持续化生、异变中的病变形式和病理状态,以气病为先,因聚散变化、正邪交争衍生而来。脏腑、气血津液、形神是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调摄的对象,健运中土、充足肾气、养正除积以治脏腑;散无形邪气,消有形癥积,疏肝气、通滞结、抗癌毒以和气血;解郁结、和气血、安精神以济形神。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脏腑;癥瘕;肝积;形神   
      46
      |
      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26757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张一鸣,田辛晨,王宇飞,王浩辰,周河燃,王永宏,蒋树龙
      2023, 46(7): 1025-1031.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7.022
      摘要:乳腺癌根据内在基因表达分为管腔上皮A(Luminal A)型、管腔上皮B(Luminal B)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型及三阴性4种分子分型。本文通过对近10年关于乳腺癌分子分型与中医证候、体质相关性的研究和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临床特点研究进行归纳分析发现,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中医证候特点存在差异,其中,Luminal型乳腺癌侧重肝郁气滞、冲任失调,HER-2阳性型乳腺癌侧重风挟痰瘀流窜经络,三阴性乳腺癌侧重痰瘀毒胶结经络。因此,在乳腺癌的中医辨治中,应在疏肝健脾这一核心治则基础上,根据不同分子分型的病机特点进行针对性调整,重视平衡气血阴阳,形成乳腺癌辨病-辨型-辨证一体化的中医精准辨治思路。  
      关键词:乳腺癌;分子分型;精准医疗;辨证;中医体质   
      58
      |
      3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2678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 凌昌全
      2023, 46(7): 1032-1036.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7.023
      摘要:恶性肿瘤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安全,中医药可以贯穿于恶性肿瘤防治的全过程。本文以肝癌为例,对恶性肿瘤“双重病机”的概念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癌毒盛衰”是恶性肿瘤的特异病机,贯穿本病的始终,初郁、中热、终虚是重要的常规病机转化过程。“双重病机”围绕着特异病机和常规病机之间的兼夹、复合、转化,较为系统地探讨恶性肿瘤的病机演变规律,对解析这类复杂性疾病的发病与转归具有独特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恶性肿瘤;病机;癌毒;肝癌;中医药   
      110
      |
      27
      |
      2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526772 false
      发布时间:2023-08-0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