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新闻公告
期刊在线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投稿指南
下载中心
关于本刊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收录情况
获奖情况
期刊征订
联系我们
最新刊期
2024
年
第
47
卷
第
2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针灸研究的范式转移、探索与实践”专题
从科学出发到从技术出发——针灸系统工程学研究范式讨论
增强出版
AI导读
辛陈,荣培晶
2024, 47(2): 149-154.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4.02.001
摘要:近年来针灸基础研究取得进展,但其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现象愈发突出。本文围绕针灸系统工程学的构建,探讨了针灸研究“从科学出发”到“从技术出发”的范式转变,力图重塑针灸的创新发展路径。针灸系统工程学旨在研究针灸技术及其应用,并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模式和方法,为研究针灸效应和实现临床转化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转移转化路径。在针灸系统工程学的指导下,针灸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医学手段,而是一个集成工程学、生物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创新中医药领域。通过技术驱动的研究和应用,针灸系统工程学为针灸领域带来了更加充满活力和富有前景的未来。
关键词:针灸;针灸系统工程学;科学范式;学科建设;针灸理论
423
|
3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00497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5-20
针灸人文研究的建立及其内容与方法
AI导读
张树剑
2024, 47(2): 155-160.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4.02.002
摘要:人文与科技相辅相成,是现代针灸学术体系的2个分支。在科技优位的学科建设过程中,针灸人文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在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调的科技与教育发展背景下,针灸学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人文属性,在前辈学者人文研究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应继续开展并拓宽针灸人文领域的研究。本文回顾当前的针灸人文研究成果,从中医学的人文底色、针灸学科发展的需要与必然、针灸科研面临的意义贫困等3个方面提出针灸人文研究的必要性,并阐述针灸文献与理论研究、针灸知识史研究、针灸社会文化研究及针灸数字人文研究4个方面的内容;同时,提出了读书、访问与践行为针灸人文研究的3个基本方法。针灸与人文其实是一体两面,核心均是对“真”的追求。
关键词:针灸人文;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学科发展
179
|
3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00497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5-20
范式转移下的针灸临床研究思考
AI导读
杜元灏
2024, 47(2): 161-167.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4.02.003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传统针灸学的理论范式,即宏观性、人文科学性范式的优点与缺陷,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观点阐述传统针灸学理论范式受到了历史技术条件的制约,在科学技术时空变化下,需要对传统针灸学理论进行范式转移和补充,即向微观性、自然科学性范式转移。目前,针灸临床研究范式以证实针灸临床的有效性为出发点,均以表明传统针灸学理论的指导价值为终极目标,缺乏基于现代科学创新、可用于指导针灸临床的新理论与规律。针灸临床研究在范式转移下应重视基于人体组织结构与功能的现代科学属性的针灸理论与规律的研究,如在局部诊疗理论范式下,应着重研究针刺体表不同组织层次的治病特征与规律;在远端与整体诊疗范式下,应深入探讨神经网络、纤维网络及脉管网络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及相关特征性规律。
关键词:针灸学;外治法;理论范式;研究范式转移;临床研究范式
170
|
2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00497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5-20
当代针灸教育范式的构建与转化
AI导读
张建斌
2024, 47(2): 168-174.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4.02.004
摘要:教育范式是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行动结构及其现实效果。当代针灸教育范式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既要遵循针灸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又受到现代教育范式、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影响。现代针灸学科的建立,以1957年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科教研组编著的《针灸学》为标志,随后现代中医高等教育针灸专门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并在20世纪80年代固化为以院校专业教育模式为主。解构当代针灸教育范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内涵与结构、形成与发展、学科与专业、层次类型与功能之间的矛盾。可以从研究行业需求、修订培养目标,界定学科内涵、调整教学内容,借鉴先进理念、改变教学模式等途径,促进当代针灸教育范式的转化。
关键词:针灸;针灸教育;教育范式;师承教育;院校教育;专业;课程;解构;转化
148
|
5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00497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5-20
理论研究
中医“脉”概念框架研究
AI导读
邢玉瑞
2024, 47(2): 175-180.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4.002.005
摘要:中医“脉”概念经历了从实体血管到理论模型的演变过程,在其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实体血管与理论模型两者并存且相互影响,造成了现代对于“脉”概念相关认识的混乱。本文基于“脉”概念的发生学研究,根据概念框架理论,结合逻辑学概念划分的规则,尝试建构基于《黄帝内经》的中医基础理论范围内脉的概念框架;分析现代有关“脉”概念的逻辑问题,主要有发生学渊源理解错误、概念不当划分、概念不当替代等情况;指出建构逻辑自洽的“脉”概念框架结构,有助于揭示相关概念的本质,理清逻辑关系,消除逻辑混乱,指导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促进中医学术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脉;血管;经脉;络脉;发生学;概念框架
347
|
2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00497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5-20
文献研究
从“朱丹溪治滞下案”谈朱丹溪和张从正攻法的同异
AI导读
孙瑞,朱苏凌,刘心悦,戚端
2024, 47(2): 181-187.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4.01.006
摘要:朱丹溪和张从正均为金元时期的代表医家,又同属河间学派,但二人在攻补法的使用次序上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在经典医案“朱丹溪治滞下案”中,朱丹溪针对有邪实的患者采取“先治其虚,后治其实”的治疗方法,这与张从正“治病首当攻邪”的主张截然相悖。通过系统地对比分析朱、张运用攻法的同异,发现二位医家都习用汗下吐三法,都注重不使攻邪药伤害脾胃之气。但在攻补次序上,朱丹溪强调“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而张从正的攻补思想则偏向于“邪未去不言补”;在使用脾胃药的次序上,朱丹溪对脾胃虚弱的患者常先补其胃气而后攻邪,而张从正认为应攻邪后再设法恢复胃气。本文以经典医案为例,从思想、师承、社会背景、地理环境等方面讨论了朱、张运用攻补法不同的原因,为进一步探寻学习医案的方法和认识医案的角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朱丹溪治滞下案;张从正;朱丹溪;攻法;扶正祛邪;临床思路;金元医学
0
|
5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00505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5-20
从“朱丹溪治滞下案”谈朱丹溪和张从正攻法的同异
AI导读
孙瑞,朱苏凌,刘心悦,戚端
2024, 47(2): 181-187.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4.02.006
摘要:朱丹溪和张从正均为金元时期的代表医家,又同属河间学派,但二人在攻补法的使用次序上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在经典医案“朱丹溪治滞下案”中,朱丹溪针对有邪实的患者采取“先治其虚,后治其实”的治疗方法,这与张从正“治病首当攻邪”的主张截然相悖。通过系统地对比分析朱、张运用攻法的同异,发现二位医家都习用汗下吐三法,都注重不使攻邪药伤害脾胃之气。但在攻补次序上,朱丹溪强调“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而张从正的攻补思想则偏向于“邪未去不言补”;在使用脾胃药的次序上,朱丹溪对脾胃虚弱的患者常先补其胃气而后攻邪,而张从正认为应攻邪后再设法恢复胃气。本文以经典医案为例,从思想、师承、社会背景、地理环境等方面讨论了朱、张运用攻补法不同的原因,为进一步探寻学习医案的方法和认识医案的角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朱丹溪治滞下案;张从正;朱丹溪;攻法;扶正祛邪;临床思路;金元医学
777
|
3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08125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5-20
实验研究
黄芪水提物3种效应成分对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AI导读
马盼,刘汉滢,彭美中,牛艺婷,杨美美,徐艺宸,刘卓容,韩静
2024, 47(2): 188-198.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4.02.007
摘要:目的考察黄芪水提物效应成分对高糖(25 mmol/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给雄性SD大鼠连续灌胃黄芪水提物[20 g/(kg·d)]7 d,分别于末次灌胃后1、2、4 h取血,合并上清,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分析,筛选黄芪水提物在大鼠体内代谢后的效应成分。将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不同浓度效应成分组及效应成分配伍组。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探讨黄芪水提物效应成分的最佳浓度。通过活性氧(ROS)实验检测细胞氧化损伤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芒柄花素、大豆苷元、毛蕊异黄酮是黄芪水提物的效应成分。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活力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芒柄花素各浓度组(26、13、6.5 μmol/L)细胞活力降低(P<0.05),大豆苷元高浓度组(0.11 μmol/L)细胞活力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ROS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芒柄花素高、中浓度组(26、13 μmol/L),大豆苷元不同浓度组(0.11、0.06、0.03 μmol/L),毛蕊异黄酮高浓度组(7.00 μmol/L)及各配伍组细胞ROS水平均降低(P<0.05)。效应成分配伍对细胞的抑制率高于单个效应成分,且高浓度配伍组抑制率最高。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Nrf2、HO-1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效应成分高浓度配伍组Nrf2、HO-1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细胞SOD、CAT含量降低(P<0.05)、MDA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效应成分高浓度配伍组SOD、CAT含量均升高(P<0.05)、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黄芪水提物效应成分芒柄花素、大豆苷元及毛蕊异黄酮有保护高糖诱导的HUVEC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Nrf2、HO-1、SOD、CAT及MDA表达,发挥抗氧化作用有关。
关键词:芒柄花素;大豆苷元;毛蕊异黄酮;配伍;黄芪;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氧合酶1信号通路;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40
|
1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00507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5-20
基于对癌细胞作用的人参与黄芪的药性异同点的分子机制研究
AI导读
潘成学,张芳平,张奇,李文,王献丽,娄舒奇,许东升,毕跃峰
2024, 47(2): 199-212.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4.02.008
摘要:目的比较人参、黄芪对不同癌细胞的作用,探讨二者药性异同的分子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质量浓度梯度的人参标准提取物(RSE75)、黄芪标准提取物(HQE75)对不同癌细胞(人源肝癌细胞Hep G2、鼠源肝癌细胞H22、人源肺癌细胞H1299、人源肺癌细胞A549、人源食管癌细胞EC109及鼠源食管癌细胞AKR)增殖活性的影响;RT-qPCR法检测RSE75、HQE75对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表达及A549细胞中DNA甲基转移酶(DNMTs)/10-11易位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2(TET2)平衡关系的影响;利用克隆形成实验、Annexin V-FITC/PI染色技术、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RSE75、HQE75对A549细胞克隆形成率、凋亡水平、周期变化的影响;转录组测序技术探索RSE75及HQE75治疗肺癌的潜在靶点和作用途径。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RSE75组癌细胞存活率均降低,多数HQE75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E75组及HQE75组IL-6、TNF-α和TGF-β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RSE75可抑制A549细胞的克隆形成率,且随剂量增加抑制率降低,而HQE75无明显抑制作用;RSE75及HQE75均可诱导A549细胞凋亡,并将DNA复制阻滞在G1/S期,相同质量浓度下,RSE75的诱导凋亡作用强于HQE75;RSE75组DNMTs mRNA表达水平降低、TET2 mRNA表达水平升高,HQE75组DNMTs、TET2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RNA测序研究结果表明,RSE75与HQE75有着共同作用靶点与作用途径,共同作用靶点主要有白细胞介素-8、趋化因子配体1、细胞间黏附分子-1、趋化因子配体2等,共同作用途径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7、核转录因子-κB、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多为免疫调节途径;不同点在于,人参能够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早期生长应答因子1等靶点作用于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等抑制癌细胞增殖,黄芪能够通过IL-6、核转录因子等靶点调控氨基酸代谢、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结论人参与黄芪都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同时,人参还具有明显的抑制癌细胞增殖作用;人参能调节DNMTs/TET2平衡,而黄芪主要抑制DNMTs表达。本研究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二者在抗癌作用上药性的不同,为同为补气药的人参和黄芪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中药药性对比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人参;黄芪;抗癌;药性对比;DNA甲基转移酶;转录组测序;分子机制
141
|
1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00507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5-20
基于脾脏代谢组学研究肿节风总黄酮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作用机制
AI导读
卢震,尚广彬,卢晓南,张钟康,刘慧珍,曾英坚
2024, 47(2): 213-222.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4.02.009
摘要: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肿节风总黄酮干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使用Excel随机函数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肿节风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和醋酸泼尼松龙组,每组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大鼠第1、3、4、6、7、8天腹腔注射兔抗大鼠血小板血清(5 mL/kg)复制ITP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造模日同时给药干预,每日1次。肿节风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肿节风总黄酮(31.5、63.0、94.5 mg/kg),醋酸泼尼松龙组腹腔注射醋酸泼尼松龙(10.0 mg/kg)。第0、3、6、9天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小板数量,第10天称量脾脏质量,并计算脾脏指数。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对各组大鼠脾脏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和鉴定,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第6、9天外周血小板减少,脾脏质量增加,脾脏系数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肿节风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第6、9天外周血小板数量增加,肿节风总黄酮高剂量组脾脏质量减少,肿节风总黄酮中、高剂量组脾脏指数降低(P<0.05)。脾脏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得到24种与ITP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肿节风总黄酮高剂量组可以回调其中的21种,主要涉及亚油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结论肿节风总黄酮可能通过调节脾脏亚油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等代谢通路恢复免疫系统的正常调节能力,以抑制血小板过度破坏,发挥治疗ITP的作用。
关键词:肿节风总黄酮;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代谢组学;脾脏;免疫;大鼠
145
|
3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00509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5-20
加味补阳还五汤调控大网膜脂肪干细胞旁分泌防治术后腹腔粘连的体外研究
AI导读
郑敏麟,王亚楠,范文江,詹倩倩
2024, 47(2): 223-237.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4.02.010
摘要:目的明确加味补阳还五汤调控大网膜脂肪干细胞(ADSCs)旁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作用机制,探讨该作用对腹膜间皮细胞TGF-β1/Sma和Mad相关蛋白(Smad)3信号通路及其下游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细胞外基质的影响,为临床防治术后腹腔粘连(PAA)提供依据。方法用0、5、10、20 g/L加味补阳还五汤培养ADSCs取得其条件培养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以上各浓度的培养基中HGF、TGF-β1含量变化。制作中药培养基(以上述最佳质量浓度的加味补阳还五汤培养的ADSCs培养基)、普通培养基(正常ADSCs培养基)、低HGF培养基(低表达HGF的ADSCs培养基),ELISA法检测不同培养基干预腹膜间皮细胞前后HGF的含量。3种培养基分别干预TGF-β1诱导的腹膜间皮细胞EMT模型,运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IF)、qPCR方法,检测腹膜间皮细胞的TGF-β1 /Sma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MT相关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加味补阳还五汤0 g/L相比,加味补阳还五汤5、10、20 g/L中HGF含量增加(P<0.01),TGF-β1含量降低(P<0.01)。与普通培养基相比,中药培养基中HGF含量增加(P<0.01),低HGF培养基中HGF含量降低(P<0.01)。综合Western blotting、qPCR、IF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组培养基均可降低Smad3磷酸化水平(P<0.05,P<0.01),下调锌指转录因子1表达(P<0.05,P<0.01),效果依次为中药培养基组>普通培养基组>低HGF培养基组;各组培养基均可升高E-cad表达(P<0.05,P<0.01),降低波形蛋白、FN表达(P<0.05,P<0.01);各组培养基均可抑制腹膜间皮细胞EMT,减少FN沉积,效果依次为中药培养基组>普通培养基组>低HGF培养基组。结论大网膜中ADSCs旁分泌HGF水平低下,可能是容易发生PAA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味补阳还五汤可能主要通过促进ADSCs旁分泌HGF,减少其旁分泌TGF-β1,从上游阻断TGF-β1/Smad3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腹膜间皮细胞EMT,减少FN等细胞外基质沉积,最终防治PAA。
关键词:加味补阳还五汤;术后腹腔粘连;腹膜间皮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肝细胞生长因子;上皮-间充质转化
274
|
3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00513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5-20
强心汤保护心血管内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AI导读
毛美玲,卢健棋,潘朝锌,温志浩,庞延,唐梅玲,彭志林,谢丽钰,陈佳永
2024, 47(2): 238-248.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4.02.011
摘要:目的探讨强心汤调控miR-125b-5p、抑制核因子κB(NF-κB)介导的炎性因子的表达以保护心血管内皮祖细胞,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作用机制。方法42只SPF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强心汤低剂量组(7.45 g/kg)、强心汤中剂量组(14.90 g/kg)、强心汤高剂量组(29.80 g/kg)、沙库巴曲缬沙坦组(10.42 mg/kg),每组7只。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均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方法建立CHF模型。造模后第2天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连续给药28 d。采用心脏彩超检测各组大鼠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室射血分数(LVEF)]。HE染色观察大鼠左心室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心脏心肌纤维化情况。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大鼠左心室心肌组织miR-125b-5p在内皮祖细胞的表达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左心室心肌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NF-κB p65、磷酸化NF-κB p65(p-NF-κB p65)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VEDd、LVEDs升高,LVEF降低;心肌组织病理损伤严重,组织结构异常改变,横纹肌模糊,心肌细胞排列紊乱且部分变性坏死;心肌组织呈蓝色的胶原纤维、黏液沉积增多;左心室心肌组织miR-125b-5p平均光密度明显升高;左心室心肌组织BDNF蛋白表达减少,p-NF-κB p65/NF-κB p65值增加;TNF-α、IL-1β和IL-6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强心汤中、高剂量组和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大鼠LVEDd、LVEDs均降低,LVEF均升高;左心室心肌组织的病理损伤改善明显,横纹肌清晰,心肌细胞排列整齐有序,细胞坏死减少;心肌组织呈蓝色的胶原纤维、黏液沉积减少,心肌纤维化情况明显减少;左心室心肌组织miR-125b-5p平均光密度明显降低;左心室心肌组织BDNF蛋白表达增加,p-NF-κB p65/NF-κB p65值降低;TNF-α、IL-1β和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强心汤能够降低miR-125b-5p表达,抑制NF-κB通路的激活,降低促炎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减轻心肌炎性反应、病理损伤及减少心肌纤维化,最终保护心血管内皮,改善心功能,从而治疗CHF。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强心汤;miR-125b-5p;NF-κB;炎症反应;心血管内皮祖细胞;大鼠
155
|
2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00515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5-20
基于PTP1B探讨芪术抗癌方调控同、异源黏附串扰抑制结肠癌转移的作用机制
AI导读
万林鹭,梁研,孙若岚,梁众擎,殷启航,王旭,赵凡,唐德才
2024, 47(2): 249-259.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4.02.012
摘要:目的探讨芪术抗癌方调控同、异源黏附串扰关键蛋白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抑制结肠癌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空白血清及芪术抗癌方含药血清。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芪术抗癌方含药血清的有效化学成分。通过质粒转染,体外构建HCT116细胞的PTP1B过表达模型(OE-PTP1B HCT116)。CCK-8法检测OE-PTP1B HCT116存活率后选择20%空白血清及5%、10%、20%芪术抗癌方含药血清。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和黏附实验分别检测细胞迁移、侵袭及黏附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TP1B、黏着斑蛋白(vinculin)、E-钙黏蛋白(E-cadherin)、整合素αν亚单位(integrin αν subunit)、整合素β3亚单位(integrin β3 subuni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液质联用分析得到芪术抗癌方含药血清中12个主要有效化学成分,含量最高的是毛蕊异黄酮苷。OE-PTP1B HCT116细胞PTP1B、vinculin蛋白表达升高(均P<0.05),表明模型构建成功。与空白血清组比较,不同体积分数的芪术抗癌方含药血清组存活率降低(均P<0.05)。与空白血清组比较,10%、20%芪术抗癌方含药血清组伤口愈合率下降,各芪术抗癌方含药血清组侵袭细胞数均减少,各芪术抗癌方含药血清组黏附在细胞上的HCT116细胞数量均增加、黏附在基质凝胶上的HCT116细胞数量减少;与空白血清组比较,20%芪术抗癌方含药血清组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PTP1B、vinculin、integrin αν subunit、integrin β3 subunit蛋白表达降低。结论芪术抗癌方抑制结肠癌转移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调控以PTP1B为核心介导的同、异源黏附串扰有关。
关键词:芪术抗癌方;结肠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同源黏附;异源黏附;大鼠
111
|
2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00620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5-20
临床研究
基于傅青主“心肾相依”理论治疗女性围绝经期失眠症心肾不交证的临床研究
AI导读
杜彩凤,钟佳颖,曹牧原,王梓炜,邢亚丹,赵勇
2024, 47(2): 260-267.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4.02.013
摘要:目的基于傅青主“心肾相依”理论,观察心惊不安夜卧不睡方治疗女性围绝经期失眠症心肾不交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1年4月—2022年6月就诊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围绝经期失眠症心肾不交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9)和对照组(n=39)。试验组患者口服心惊不安夜卧不睡方,对照组患者口服天王补心丹,连续4周。观察2组患者用药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改良Kupperman(K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监测多导睡眠参数,检测血清雌二醇(E
2
)、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水平。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PSQI、KI评分均下降;睡眠进程参数中睡眠效率上升,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觉醒时间下降,睡眠结构参数中非快速眼动睡眠2、3期时间延长且占比升高,非快速眼动睡眠1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时间缩短且占比下降;E
2
含量上升,FSH、LH、GnRH含量均下降(均P<0.05)。结论心惊不安夜卧不睡方可明显改善围绝经期失眠症心肾不交证患者睡眠质量、缓解围绝经期相关症状、调节性激素水平,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临床上可作为治疗女性围绝经期失眠症心肾不交证的备选方剂,加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围绝经期;心肾不交证;失眠症;傅青主;心惊不安,夜卧不睡
915
|
2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00634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5-20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中医证素分析
AI导读
戴海龙,赵文豪,伏巧,刘演龙,光雪峰
2024, 47(2): 268-276.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4.002.014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PAH-CHD)中医证素特点,分析PAH-CHD中医优势证素与疾病预后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10月—2022年1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心内科就诊的PAH-CHD患者,进行中医四诊信息及疾病相关指标数据采集,将患者依据平均肺动脉压(mPAP)程度分为轻度组(25 mmHg≤mPAP≤35 mmHg)、中度组(35 mmHg<mPAP≤50 mmHg)、重度组(mPAP>50 mmHg),使用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研究PAH-CHD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差异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中医证素与预后指标N末端B型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6 min步行距离(6 MWD)、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共纳入146例PAH-CHD患者,其中轻度组43例,中度组29例,重度组74例。男性占比、血红蛋白、mPAP和肺血管阻力在重度组最高,其次是中度组,最后是轻度组;肺体循环血流量比在轻度组最大,其次中度组,最后是重度组。PAH-CHD患者的高频中医证素为气虚>痰浊>血瘀>水饮。水饮证素的出现伴随着NT-proBNP的升高,6 MWD及TAPSE的降低。气虚、水饮、血瘀和痰浊集合可以反映PAH-CHD患者最主要的疾病特征。结论气虚、痰浊、血瘀、水饮是PAH-CHD患者最主要的证素类别,水饮证素和本病预后有密切联系,把握和应用PAH-CHD患者的证素规律,将有助于PAH-CHD患者的临床诊疗。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中医证素;平均肺动脉压;N末端B型脑利钠肽前体;6 min步行距离;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
160
|
1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00636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5-20
血液与肿瘤
疏肝调神法治疗原发性乳腺癌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
AI导读
梅荷婷,卢雯平,常磊,吴晓晴,崔永佳
2024, 47(2): 277-287.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4.02.015
摘要:目的评价疏肝调神法治疗原发性乳腺癌合并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探索其免疫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2年8月—2023年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原则1∶1∶1分为中药组(n=30)、耳针组(n=30)和对照组(n=28)。对照组仅接受西医规范治疗,中药组在西医规范治疗基础上给予疏肝调神加减方,耳针组在西医规范治疗基础上给予疏肝调神耳针疗法。疗程8周。评价治疗前后3组间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评分的变化,以及免疫指标白细胞介素(IL)-1β、IL-8、IL-10、IL-6、IL-2、IL-4、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变化。计算3组治疗后HAMA评分减分率,比较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中药组、耳针组HAMA、SAS、WHOQOL-BREF家庭摩擦得分均低于治疗前,WHOQOL-BREF生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自评分得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3组治疗后HAMA,SAS,WHOQOL-BREF生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自评分、家庭摩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HAMA、SAS、WHOQOL-BREF家庭摩擦得分低于对照组,WHOQOL-BREF生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自评分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耳针组HAMA、SAS得分低于对照组,WHOQOL-BREF生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与耳针组治疗后各量表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治疗后IL-1β、IL-8、IL-10、IL-2、IFN-γ、TNF-α含量低于治疗前(P<0.05),耳针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HAMA量表总有效率为83.3%,耳针组为76.7%,对照组为10.7%,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耳针组HAMA量表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疏肝调神中医疗法,包括方剂和耳针,均可以有效缓解乳腺癌患者的焦虑情绪,提升生活质量,且安全、无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疏肝调神法;乳腺癌;焦虑;耳针
123
|
2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00636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5-20
针灸推拿
基于Mas/PKA/CREB通路探讨颈椎横突尖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AI导读
欧小燕,柳刚,杨丽芳,文林月,汪生志,李娜,杨骏,张闻东
2024, 47(2): 288-296.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4.02.016
摘要:目的基于Mas原癌基因(Mas)/蛋白激酶A(PKA)/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通路探讨颈椎横突尖针刺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电针组,每组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结扎右侧颈总动脉(CCA)和锁骨下动脉(SCA)建立PCIV模型,假手术组仅剥离右侧CCA和SCA。尼莫地平组大鼠灌胃尼莫地平混悬液(12 mg/kg);电针组大鼠于第2颈椎(C2)、第4颈椎(C4)、第6颈椎(C6)横突尖针刺,于双侧C2、C6进行电针治疗,20 min/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予任何干预措施,连续14 d。观察各组大鼠右侧前庭神经核脑血流量、脑血流量下降率及跳台躲避时间,采用TUNEL染色法观察右侧脑干前庭神经核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右侧脑干前庭神经核Mas、蛋白激酶A-C亚基同工型a(PKA-Ca)、CREB、磷酸化CREB(p-CREB)、B细胞淋巴瘤(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干预前,与假手术组对比,其余3组大鼠右侧前庭神经核脑血流量下降、右侧前庭神经核脑血流下降率升高(均P<0.05),提示造模成功。干预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右侧前庭神经核脑血流量降低、右侧前庭神经核脑血流下降率升高、右侧脑干前庭神经核细胞凋亡率及B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Bcl-2、Mas、PKA-Ca、p-CREB/CREB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尼莫地平组大鼠右侧前庭神经核脑血流量升高、右侧前庭神经核脑血流下降率降低、跳台躲避时间缩短、右侧脑干前庭神经核细胞凋亡率及Bax蛋白表达水平降低,Bcl-2、Mas、PKA-Ca、p-CREB/CRE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与尼莫地平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右侧前庭神经核脑血流量升高、右侧前庭神经核脑血流下降率降低、跳台躲避时间缩短、右侧脑干前庭神经核细胞凋亡率及Bax蛋白表达水平降低,Bcl-2、Mas、PKA-Ca、p-CREB/CRE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结论颈椎横突尖针刺法能够有效抑制PCIV大鼠前庭神经核的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前庭神经核脑血流量、激活Mas/PKA/CREB信号通路后调控相关蛋白抑制前庭神经核细胞的凋亡相关。
关键词:颈椎横突尖针刺;后循环缺血;眩晕;细胞凋亡;Mas原癌基因/蛋白激酶A/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通路;大鼠
101
|
1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00636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5-20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