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3 46 12

      “中医药防治郁证”专题

    • 郭蓉娟
      2023, 46(12): 1629-1636.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2.001
      摘要:本文基于抑郁症的“虚气流滞”创新病机,探析“培元达郁”的治疗原则。“虚气流滞”病机指出,抑郁症以“虚气”为本,以“郁滞”为标,“虚气”与“郁滞”相因积损、恶性循环,推动着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抑郁症的治疗宜以培元为本,依据元气多少,以益气为先,或养血,或温阳,或滋阴等,总以元气充足、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为重;以达郁为要,依据郁滞程度的不同,以解郁为首,或理气,或化痰,或活血,或清热等,总以精神情志舒畅、气血运行通畅为重。“培元”以补虚、“达郁”以通滞,“培元”与“达郁”相互配合,打破抑郁症因虚致实、因实致虚的虚滞互损的病理状态,共同促进疾病向愈,预防疾病复发,为抑郁症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关键词:抑郁症;虚气流滞;培元达郁;治则   
      325
      |
      2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501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1-03
    • 欧阳欢,程发峰,王雪茜,王庆国
      2023, 46(12): 1637-1640.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2.002
      摘要:本文从《黄帝内经》视角探讨枢机的内涵,阐述少阳枢、少阴枢与郁证之间的关系。基于少阳少阴枢机不利、气机不疏、阳郁不伸是郁证发生的关键病机的观点,阐述郁证治枢的临床辨治理念。调枢起神、转枢启阳、温阳解郁是郁证的主要治疗原则,结合《伤寒论》的临床应用,选择适当方剂进行调整,和调阳枢以柴胡桂枝汤为主方,和调阴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方,并兼顾疾病发展过程间接调枢,灵活加减用药。本文提出郁证的治疗思路,以和调枢机为主,旨在缓解或减轻病情进一步发展,探索郁证的临床治疗新思维。  
      关键词:少阳枢;少阴枢;郁证;柴胡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调枢   
      356
      |
      5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500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1-03
    • 刘骐瑞,王禹童,李永浩,蒋皓佳,叶龙,沈开宇,戚雯雯,鲁艺
      2023, 46(12): 1641-1647.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2.003
      摘要:气机的升降运动维持着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气机升降失常、郁滞不通则变生郁证,因此治疗郁证重在调畅气机、恢复气机正常升降运动。中医的“法象药理”理论将植物入药部位与药性升降相关联,在临床实践中多有证实。本文选取治疗郁证的常用药物中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的植物花、子、梗、藤入药部位,借助气机升降理论,解析花类药、子类药、梗类药和藤类药在郁证治疗中,在调节气机升降运动和脏腑关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花类药轻清升散,具有调理气血、芳香怡神的作用;子类药沉实降敛,具有去除兼邪、润养安神的作用;梗、藤类药枢转通达,具有枢转斡旋、通达络脉的作用。花、子、梗、藤类药物能够调节气机的升降运动,在治疗郁证时配伍应用,能够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特色。通过总结特色用药规律,希望能够发挥中药药性理论优势,拓宽临床的选药范围,启发新的治疗思路。  
      关键词:气机升降;郁证;花类药;子类药;梗类药;藤类药   
      218
      |
      2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499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1-03

      理论研究

    • 黄慧雯,贾春华,曹灵勇
      2023, 46(12): 1648-1652.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2.004
      摘要:揭示中医辨证思维规律是中医药原创性思维研究的重要内容,涉及大脑认知神经活动原理。然而,传统的辨证研究缺乏对医者辨证认知机制的探讨。本文在认知科学的背景下,提出中医辨证思维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的新范式。本文首先讨论了辨证思维研究的认知转向,继而指明大脑工作记忆可能是反映中医辨证思维的重要窗口。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医阴阳辨证认知神经机制工作假说,并设计相关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方案,以事件相关电位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技术探索大脑如何进行阴阳辨证思维。此研究路径的实施将阐明辨证思维的内在认知神经机制,为中医辨证思维提供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评价指标,为中医人才辨证能力培养提供认知原理支撑。  
      关键词:辨证;神经机制;专家;事件相关电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中医思维   
      247
      |
      6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500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1-03
    • 徐愿,林生,刘铁钢,崔勇,李修洋,莫美,夏欢,白辰,张霄潇
      2023, 46(12): 1653-1657.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2.005
      摘要: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独创的医学体系,在我国医疗健康体系中具有战略地位,是引领医学科学未来发展的生力军。经过近70年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学科已初步形成临床体系、科研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中西医结合医学还存在不足之处,在科研和学科建设方面,中西医结合项目资助及相应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未形成完备的学科体系;从临床现状和服务效能看,中西医结合服务范围亟待扩大,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有待增加,服务模式有待完善;在人才培养方面,中西医结合人才仍然严重不足。中西医交叉创新,是解决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难题的可能途径,交叉研究是破解中西医结合理论发展难题的关键,中西医结合临床证据是提高临床服务能力的突破口和扩大临床服务可及性的支撑,交叉人才是破解中西医结合发展难题的基础。今后,应加强中西医交叉研究的顶层设计,形成中西医结合研究新体系和新范式;应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服务效能和临床服务可及性;应完善体制机制,培养优秀中西医结合人才。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交叉创新;临床可及性;诊疗模式;研究;人才   
      374
      |
      34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500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1-03
    • 王俞铧,梁笑妍,陈昊昱,任雪童,杨天笑,刘少伟,王彦刚
      2023, 46(12): 1658-1664.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2.006
      摘要:肠道菌群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但多倾向于对其因果关系及发病机制的阐述,尚缺乏病因学视角下肠道微生态紊乱的中医特色探讨,混杂菌群的中医致病特点亟待进一步厘清。肠道菌群是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沟通的重要桥梁,在疾病的诊断、预后、治疗中扮演重要且复杂的角色。本文基于中医病因学理论,从肠道微生态紊乱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致病性质与特点等方面,结合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腺体分泌及营养代谢理论,以临床表现为依据,运用审症求因的方法,探讨肠道微生态紊乱导致风、火、燥、湿、寒变化的科学内涵。希望本文能为肠道菌群的中医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补充、丰富病因学说内容,同时为肠道微生态紊乱可以促进各种复杂疾病的发生、发展的理解与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肠道菌群;肠道微生态紊乱;菌群失调;病因学说   
      149
      |
      2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510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1-03

      中医体质

    • 程引,王济,李英帅,王怀玉,张潞潞,郭文茜,王琦
      2023, 46(12): 1665-1669.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2.007
      摘要:《伤寒论》以“伤寒”立论,对于外寒束表、阳虚内寒等一系列病症变化规律、辨证施治法则的论述对后世中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四逆”为名的方剂及其变方在《伤寒论》中均具有治疗四肢厥逆的作用,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茯苓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当归四逆汤、四逆散等,这些方剂所对应的体质特点、病因病机、病势变化和临床表现有一定共通之处。本文基于阳虚质的体质特点、易感好发疾病,以及阳虚阴盛病机的临床演变规律,对“四逆”类方的加减变化、组方规律、应用原则进行探讨分析。以期从阳虚质出发,深化对“四逆”类方变化应用规律的认识与理解,为经方应用于“辨体-辨病-辨证”综合模式提供研究思路。  
      关键词:阳虚质;阳虚阴盛;四逆类方;体质特点;应用规律   
      127
      |
      65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512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1-03

      实验研究

    • 李斯锦,冯骁腾,王怡茹,刘萍
      2023, 46(12): 1670-1683.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2.008
      摘要:目的探讨桃红饮(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尾、威灵仙)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调控巨噬细胞介导的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鉴定桃红饮有效成分。以慢病毒转染方法,构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基因过表达的RAW264.7巨噬细胞(OE-VEGFC)与空载体对照RAW264.7巨噬细胞(OE-VEHICLE)。用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20 mg/L)与脂多糖(100 μg/L)干预RAW264.7巨噬细胞或OE-VEGFC构建动脉粥样硬化细胞模型(造模RAW264.7及造模OE-VEGFC)。CCK-8法测定桃红饮的最佳给药质量浓度。构建RAW264.7巨噬细胞与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MLECs)Transwell共培养模型。划痕实验检测细胞损伤修复情况;结晶紫染色检测细胞的迁移情况;管形成实验测定细胞的管腔形成能力;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VEGFC、白细胞介素6(IL-6)、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含量;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细胞VEGFC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C、淋巴管内皮细胞表面受体(FLT4)、平足蛋白(PDPN)、IL-6、iNOS的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VEGFC、FLT4、HIF-1α、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同源异型盒基因转录因子-1(Prox-1)、IL-6、iNOS的蛋白表达。结果桃红饮中含有22种主要有效成分,其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23.3%)及D-苦杏仁苷(23.8%)含量较高。选择20 mg/L作为桃红饮的给药最佳质量浓度。OE-VEGFC及OE-VEHICLE转染效率为80%以上,OE-VEGFC巨噬细胞构建成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造模RAW264.7组MLECs向划痕区域愈合的速度增快、细胞迁移数增多、管腔生成数增加(均P<0.05),VEGFC荧光表达量增加,细胞上清中VEGFC、IL-6、iNOS含量增加(均P<0.05),VEGFC、FLT4、PDPN、IL-6、iNOS的mRNA表达增加(均P<0.05),VEGFC、FLT4、HIF-1α、LYVE-1、Prox-1、IL-6、iNOS的蛋白表达增加(均P<0.05);桃红饮可逆转上述指标(均P<0.05)。造模OE-VEGFC组与造模RAW264.7组相比,上述指标增加(均P<0.05);与桃红饮+造模RAW264.7组相比,桃红饮+造模OE-VEGFC组上述指标增加(均P<0.05);与造模OE-VEGFC组比较,桃红饮+造模OE-VEGFC组上述指标减少(均P<0.05)。结论桃红饮可能通过抑制VEGFC通路减少巨噬细胞介导的淋巴管形成。  
      关键词:桃红饮;动脉粥样硬化;RAW264.7巨噬细胞;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淋巴管;羟基红花黄色素A   
      107
      |
      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514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1-03
    • 姚文涛,彭冰,马慧可,王正春,曲剑华,李萍,何秀娟
      2023, 46(12): 1684-1693.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2.009
      摘要:目的研究黑布药膏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人永生化表皮细胞(HaCaT)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探讨黑布药膏治疗慢性皮肤溃疡伴有异常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TGF-β1诱导人HaCa细胞EMT模型。将HaCaT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以及黑布药膏高、中、低剂量组。各组均加入DMEM高糖培养基(4.00 mmol/L左旋谷酰胺、4.5 g/L葡萄糖)外,模型组加入TGF-β1(0.01 mg/L),黑布药膏高、中、低剂量组加入TGF-β1(0.01 mg/L)与不同剂量黑布药膏提取物(0.5、0.25、0.125 mg/L)。使用CCK-8法检测黑布药膏对HaCaT细胞活性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黑布药膏对HaCaT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EMT上皮标志物上皮钙黏素(E-cadherin),间质标志物神经钙黏素(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ma和Mad相关蛋白(Smad)和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黑布药膏提取物浓度在0.5 mg/L以下对HaCaT细胞活性无影响。与模型组相比,黑布药膏各剂量组可抑制TGF-β1刺激后的HaCaT细胞迁移,促进E-cadherin表达,抑制N-cadherin、vimentin表达,抑制TGF-β1诱导的HaCaT细胞Smad2、Smad3和ERK1/2蛋白的磷酸化(P<0.05)。结论黑布药膏可能通过抑制Smad和ERK信号通路,抑制表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过度转化,从而促进创面周围异常纤维化的慢性皮肤溃疡愈合。  
      关键词:黑布药膏;人永生化表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慢性皮肤溃疡;皮肤纤维化   
      91
      |
      11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515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1-03
    • 秦钦,时拥月,姚佳梅,杨海燕,张丹,王东生,钟广伟
      2023, 46(12): 1694-1705.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2.010
      摘要:目的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热休克蛋白27(HSP27)通路在天麻钩藤饮干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HR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缬沙坦组(0.03 g/kg)和天麻钩藤饮组(1 g/kg),每组各10只,WKY大鼠10只为正常组,缬沙坦组和天麻钩藤饮组大鼠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8周。测量第0、14、28、42、56天各组大鼠的血压;给药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血管形态结构变化,天狼星红染色法观察血管纤维化程度;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自噬超微结构;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血管组织中磷酸化p38 MAPK(p-p38 MAPK)和磷酸化HSP27(p-HSP27)的平均荧光强度;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血管组织抗超氧阴离子的含量;采用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法观察血管衰老改变;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血管组织中p38 MAPK、MAP激酶活化蛋白激酶-2(MAPKAPK-2)、HSP27、自噬相关蛋白5(ATG5)及p62 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血管组织中p-p38 MAPK、磷酸化MAPKAPK-2(p-MAPKAPK-2)、p-HSP27、ATG5及p62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压和易激惹程度升高,旋转耐受时间缩短;血管中膜厚度(MT)和MT/血管内径(LD)的值增加,自噬小体数量减少,SA-β-gal阳性细胞率升高,MDA含量升高、SOD含量和抗超氧阴离子含量降低;p-p38 MAPK平均荧光强度升高,p-p38 MAPK、p-MAPKAPK-2蛋白及p62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HSP27平均荧光强度减少,HSP27、ATG5 mRNA和p-HSP27、ATG5蛋白表达下降(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缬沙坦组和天麻钩藤饮组大鼠血压和易激惹程度下降、旋转耐受时间延长;MT、MT/LD降低,自噬小体数量增多,SA-β-gal阳性细胞率减少,MDA含量降低、SOD含量和抗超氧阴离子含量升高;p-p38 MAPK平均荧光强度下降,p-p38 MAPK、p-MAPKAPK-2蛋白及p62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HSPA27平均荧光强度升高,HSP27、ATG5 mRNA和p-HSP27、ATG5蛋白表达升高(均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能够延缓SHR的血管衰老,其机制可能是通过p38 MAPK/HSP27通路调节细胞自噬实现的。  
      关键词:天麻钩藤饮;高血压;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热休克蛋白27信号通路;细胞自噬;大鼠   
      92
      |
      19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616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1-03
    • 邵高眩,孙陈岑,季光,徐汉辰
      2023, 46(12): 1706-1715.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2.011
      摘要:目的基于脂蛋白脂肪酶(LPL)/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PT1)/脂肪酸结合蛋白质4(FABP4)通路探讨健脾化痰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炎癌转化”的抑制作用。方法30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健脾化痰方低剂量组(19.2 g/kg)、健脾化痰方高剂量组(38.4 g/kg)和依折麦布组(10.0 mg/kg),每组6只。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小鼠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25 mg/kg)。4周后,除对照组正常饲养外,其他各组小鼠予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26周,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细胞癌(NASH-HCC)模型。灌胃给药每日1次,持续26周。比较各组小鼠肝脏肿瘤数量、最大肿瘤表面积。HE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炎症、脂肪变性和气球样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肝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实时荧光PCR法检测肝脏杆状病毒凋亡抑制蛋白5(Birc5)、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位点D(Ly6d)、CD44抗原(CD44)、增殖标志物Ki-67(Mki67)等肿瘤相关标志物的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小鼠肝脏LPL、CPT1、FABP4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出现肿瘤,Ly6d、Birc5、CD44、Mki67 mRNA水平升高,肝脏损伤明显,脂肪变性及气球样变严重,肝脏有大量脂滴蓄积,血清ALT、AST及肝脏TNF-α均升高,血清TC、TG、LDL、HDL水平升高,肝脏LPL、CPT1B、FABP4蛋白表达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小鼠相比,健脾化痰方低剂量组和依折麦布组Birc5 mRNA表达降低(均P<0.05);健脾化痰方低、高剂量组和依折麦布组肝脏损伤不同程度地缓解,表现为脂肪变性和气球样变性的减少、脂滴蓄积的减少及肝脏炎症因子TNF-α的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健脾化痰方低剂量组、依折麦布组血清TC、TG、LDL、HDL降低(均P<0.05);与健脾化痰方低剂量组比较,依折麦布组血清TC、LDL、HDL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健脾化痰方低剂量组CPT1B、FABP4的蛋白表达降低,健脾化痰方高剂量组LPL、FABP4的蛋白表达降低(均P<0.05)。结论健脾化痰方可能通过调控LPL/CPT1/FABP4脂质代谢信号通路,促进TC和TG的分解,改善模型小鼠肝组织脂肪变性及其炎症损伤程度,抑制模型小鼠肿瘤发生发展,从而发挥抗NASH-HCC的作用。  
      关键词:健脾化痰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细胞癌;脂质代谢;脂蛋白脂肪酶;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脂肪酸结合蛋白质4;小鼠   
      79
      |
      7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617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1-03
    • 魏柯健,俞静静,苏洁,周衡朴,董子墨,张文隆,陈素红,吕圭源
      2023, 46(12): 1716-1727.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2.012
      摘要:目的探讨保元汤加减方(人参、黄芪、甘草、肉桂、红景天)缓解疲劳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HPLC检测保元汤加减方主要成分及含量。将160只SPF级ICR雄性小鼠分为4部分(各40只),每部分均完全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等体积纯化水)及保元汤加减方低、中、高剂量(1.9、2.1、2.3 g/kg)组,各组每日灌胃1次,共30 d。末次灌胃后取材并处死。(1)40只小鼠分别于第21天检测行为学指标(抓力、背温、自主活动次数、转棒疲劳时间),第30天检测负重游泳时间。(2)40只小鼠用于检测肝/肌糖原水平。(3)40只用于检测血乳酸(BLA)含量及计算血乳酸曲线下面积。(4)40只小鼠用于检测机体代谢产物[血清尿素氮(BUN)、乳酸脱氢酶(LDH)、BLA]水平,氧化应激相关酶[骨骼肌及心脏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血液运氧能力[全血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三磷酸腺苷(ATP)相关酶[骨骼肌及心脏中Na-K-ATP酶、Ca2+-Mg2+-ATP酶、琥珀酸脱氢酶(SDH)及血清中肌酸激酶(CK)]活性,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保元汤加减方中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红景天苷、毛蕊异黄酮含量分别为8.15、3.82、1.07、0.41、0.067 g/L。各剂量保元汤加减方可增加心脏与骨骼肌中Na-K-ATP酶、Ca2+-Mg2+-ATP酶、SDH、CAT、SOD活性(均P<0.05);降低小鼠心脏与骨骼肌中MDA水平(均P<0.05);降低小鼠血清中CK、LDH水平(均P<0.05);增加肝糖原、肌糖原储备量(均P<0.05);降低小鼠血清BUN水平与BLA曲线下面积(均P<0.05);增加全血RBC、HGB与MCHC(均P<0.05);增加小鼠骨骼肌和心脏p-AMPK、SIRT1、PGC-1α、TFAM蛋白表达(均P<0.05)。结论保元汤加减方可能通过激活骨骼肌、心脏中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增强线粒体能力,减少机体代谢产物的积累,抑制机体氧化应激与增加血液运氧能力,达到抗疲劳的作用。  
      关键词:保元汤;补气;抗疲劳;线粒体;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通路;小鼠   
      103
      |
      26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617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1-03
    • 田园,杨忠明,杜鑫,黄进,YE Lingyu Linda,DUAN Dayue Darrel
      2023, 46(12): 1728-1741.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2.013
      摘要:目的阐明大肠癌脾虚湿热证表型组和湿热蕴结证表型组的代谢组学机制。方法2021年3月—2021年10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招募大肠癌脾虚湿热证患者68例、湿热蕴结证患者58例,同时纳入于此进行体检的健康平和质人员62名。建立脾虚湿热证表型组、湿热蕴结证表型组和健康平和质表型组队列,以超高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对各队列血清代谢物进行分离鉴定,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LPS-DA)分析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与健康平和质表型组相比,脾虚湿热证表型组有胍基乙酸下调,亚氨甲基谷氨酸、咪唑乙酸、脱氧尿苷、胞苷、假尿苷、鸟氨酸、N-乙酰鸟氨酸、5-羟吲哚乙酸、胆色素原、琥珀酸半醛、甜醇表达上调等12种差异代谢,涉及能量代谢异常为主的7条代谢途径;湿热蕴结证表型组有脱氧尿苷、胞苷、胆色素原、花生酸、前列腺素B2、异柠檬酸、古洛糖酸表达上调,胍基乙酸、尿苷、羟脯氨酸、吡咯-2-羧酸、腺苷、5,6-DHET、8,9-DiHETrE、9,10-DHOME、亚油酸、羟基丙酮酸表达下调等17种差异代谢,涉及脂类代谢和三羧酸循环异常为主的9条代谢途径;脾虚湿热证表型组与湿热蕴结证表型组存在4个相同特征性代谢物(胍基乙酸、脱氧尿苷、胞苷、胆色素原)差异。结论这些结果揭示了形成大肠癌脾虚湿热证和湿热蕴结证两个常见临床表型组的代谢组学机制,并为中医辨证和诊治提供临床表型组的循证依据和特异性代谢组学客观依据。  
      关键词:大肠癌;脾虚湿热证;湿热蕴结证;中医证候表型组;表型组学;代谢组学   
      121
      |
      2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627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1-03

      临床研究

    • 周超,张瑾,付双楠,李昕,刘鹏程,张晶晶,何召云,张田义,张宁,宫嫚
      2023, 46(12): 1742-1749.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2.014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瘀黄证亚型湿热瘀黄证与气虚瘀黄证在临床特征和转归方面的差异。方法选择111例2017年12月—2021年12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HBV-ACLF瘀黄证患者,未经中医药干预,按照中医证候分为湿热瘀黄证组(n=90)和气虚瘀黄证组(n=21),均采用标准内科治疗方案,对所有患者采集和记录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并发症情况、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以及ACLF研究联盟(AARC)评分,并观察随访至入组后90 d,记录90 d累积病死率、并发症新发情况,比较2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90 d内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进而评估湿热瘀黄证与气虚瘀黄证对转归、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影响。结果HBV-ACLF湿热瘀黄证组和气虚瘀黄证组患者的年龄、临床指标、病情程度及转归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气虚瘀黄证组患者病情程度较为严重,其MELD评分、MELD-Na评分、AARC评分均高于湿热瘀黄证(均P<0.05);与湿热瘀黄证组相比,气虚瘀黄证组表现为年龄更长、肝脏合成及储备功能更差、炎症反应程度较轻、肝硬化的比例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气虚瘀黄证组90 d累积病死率高于湿热瘀黄证人群(P=0.013);多因素分析显示,与湿热瘀黄证相比,气虚瘀黄证是HBV-ACLF 90 d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HR=1.57, P=0.014)。此外,年龄大(HR=1.06, P=0.006)、总胆红素升高(HR=1.11, P=0.003)、低钠血症(HR=1.86, P=0.004)、肾功能不全(HR=3.27, P=0.027)和肝硬化基础(HR=2.12, P=0.024)增加HBV-ACLF人群90 d死亡风险;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HR=0.94, P=0.007)能降低HBV-ACLF人群90 d死亡风险。此外,气虚瘀黄证组患者90 d内新发生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肾功能不全高于湿热瘀黄证组(均P<0.05)。HBV-ACLF湿热瘀黄证、气虚瘀黄证在病情程度、转归等方面均具有差异;与湿热瘀黄证比较,HBV-ACLF气虚瘀黄证病情更为严重,转归更差,90 d死亡风险更高,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肾功能不全的发生比例更高。结论HBV-ACLF瘀黄证的辨识对于疾病病情、预后预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一定程度反映HBV-ACLF瘀黄证“同病异证”的临床表现形式。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乙型肝炎病毒;瘀黄证;临床转归   
      62
      |
      13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628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1-03
    • 晏鑫,亢泽峰,孙宏睿,吴馨如,王健全,侯昕玥,曹珂儿,张丽霞,杨迎新
      2023, 46(12): 1750-1755.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2.015
      摘要:“精筋失衡论”是本团队在继承国医大师唐由之、国医名师庄曾源等的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所提出的创新性理论。“精”既包括先天之精,也包括后天生长发育所需的五脏六腑之精;“筋”指包括神经、软组织和结缔组织在内的综合体,既有表征特点,又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功能。目之所以能视物,精是其物质基础,筋是其功能的保障。在近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精筋失衡”贯穿始终,是近视发生、发展的核心环节。“失衡”二字不仅指的是精与筋的稳态被破坏,还具有生物节律失衡的内涵。现代研究认为,生物节律在近视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精筋失衡论”探讨其与生物节律的关系,初步提出以补真精、柔筋膜、利头目、调节律治疗近视。以“精筋失衡论”指导近视的治疗,有助于深入认识其病因病机,并拓宽临床诊疗思路。  
      关键词:近视;精筋失衡论;生物节律;核心病机;治法   
      97
      |
      20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632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1-03
    • 李锡,颜运涛,刘路,王小天,张永旺,杜双庆
      2023, 46(12): 1756-1762.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2.016
      摘要:目的观察髋关节推摇拔伸手法治疗初、早期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2022年9月—2023年5月,于河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三科门诊招募148例初、早期KOA患者,采用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分为试验组(74例,脱落8例)、对照组(74例,脱落11例)。2组患者均进行健康教育,试验组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运用髋关节推摇拔伸手法(每2日1次)治疗,对照组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 mg/d)治疗。连续2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治疗后2周)3个时间节点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西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随访2个时间节点的简明健康状况(SF-36)量表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的VAS评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的VAS评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试验组患者SF-36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90.9%,高于对照组的79.4%(P<0.05)。结论运用髋关节推摇拔伸手法治疗初、早期KOA,对减轻患者疼痛、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疗效确切,较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效果更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手法调整患者股骨旋移状态及股骨头与髋臼相对位置,纠正下肢异常力线,平衡膝关节负重状态,从而达到治疗KOA的作用。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膝痹;整体观念;手法治疗;髋关节推摇拔伸   
      93
      |
      2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639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1-03
    • 隗小晴
      2023, 46(12): 1763-1766.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2.017
      摘要: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是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总结参与“北京名中医身边工程”的实践体验和临床经验,提出“社区型中医人”的概念,即扎根基层、主攻临床、诊疗水平较高的中医药人才,具有热爱中医、专业扎实、医德良好、适应基层等特点。应用SWOT分析方法,解析培育“社区型中医人”面临的优势(strengths)、短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当前,基层中医药服务发展势头良好,面临政策支持和环境改善的机遇,但仍存在基层中医药人才缺乏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培养人、留住人存在困难。本文从抢抓政策机遇、培养紧缺人才、提高服务能力、改善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医药;人才培养;SWOT分析;社区型中医人   
      90
      |
      2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641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1-03

      血液与肿瘤

    • 贺佳文,韩冰,卢佳萱,汪世婷,金志超,王瑞平
      2023, 46(12): 1767-1771.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2.018
      摘要:肺癌患者,尤其是中晚期患者普遍存在血液高凝状态,高凝状态不仅容易触发血栓栓塞事件,还能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故改善高凝状态有重要意义。笔者基于“虚气留滞”理论探讨肺癌高凝状态的基本病机和中医治法,认为“虚气”(肺气亏虚)是肺癌高凝状态形成的内在病理基础,“留滞”(瘀血停滞)为发病的关键环节。“虚气”为发病之本,贯穿始终,“留滞”为发病之标,恶化加剧,虚而留滞,滞而更虚,两者互为因果,邪盛正衰,构成恶性循环。治疗时应遵循补虚通滞的原则,补益肺气、调和阴阳以补其虚,活血祛瘀、化痰通络以通其滞。从“虚气留滞”论治肺癌高凝状态,可以扶正气、调阴阳、化痰浊、破瘀滞,从而延缓病情进展,降低凝血并发症的发病风险,为临床辨治高凝状态及肿瘤相关性血栓栓塞提供一定思路。  
      关键词:虚气留滞;肺癌;高凝状态;病机;治法   
      117
      |
      56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645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1-03
    • 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
      2023, 46(12): 1772-1776.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2.019
      摘要:为更好地总结与传承中医血液病学领域名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创新研究与转化平台已对周霭祥等15位中医与中西医结合专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本文由传承弟子对柯微君、戴锡孟、陈安民、麻柔、李建华、蒋红玉6位教授的临床诊疗经验与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其中,柯微君教授衷中参西治疗血液病,强调辨明邪正关系,掌握病证演变规律;戴锡孟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以肾虚为核心确立治则,率先应用六神丸治疗白血病;陈安民教授提出血液病治疗的“四维生血”“六合共治”理论;麻柔教授采用中西医结合辨治血液病,率先应用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李建华教授提出再障“酶损伤在先的发病机制”新假说,构建了较为成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蒋红玉教授提出再障中医辨病论治、辨证论治、辨兼证论治相结合的“三辨论治”及防发变复三级预防治疗新模式。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中医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专家经验传承与创新的共荣体,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传承与创新体系,培养和提高中医血液病学后备人才的综合诊治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血液病;名中医;学术思想;诊疗经验;传承   
      181
      |
      39
      |
      1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646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1-03
    0